陈贵良笑笑没说话。
苏同道:“你也发表一下意见嘛。文坛和市场。”
陈贵良说:“文坛跟乐坛、影坛这些一样,无非就是一个圈子,因为某些因素而具有权威性。我觉得没必要硬挤进去。文坛里的作家,现在都忙着底层写作。青年作家们,则忙着市场写作。双方毫无共同语言。”
“你还知道底层写作?”铁疑笑道。
陈贵良说:“这是目前文坛最主流的东西。大家应该都知道吧?”
然而,在场的青年作家,至少一半不关注底层写作。
甚至还有人没听说过。
当即就有个别年轻作家,悄悄问身边的朋友:“什么是底层写作?”
“不知道啊。”朋友摇头。
伤痕文学,早就已经属于过去式。
青春文学,从来没有成为过主流。
底层写作,关注弱势群体,才是现在的主流文学。
它从1994年就开始酝酿,直到去年来个大爆发,传统作家一窝蜂的涌进去。
余桦如此,方方也是如此。
究其原因,是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割裂越来越严重,城市底层和农民需要有人为他们发声。
有些作家,越关注底层就对现实越失望,并且形成后半辈子的思维定式。
他们困在里面出不来,渐渐形成写作路径依赖。
等到时代完全改变了,他们还是过去的老一套,找不到悲惨原形就直接瞎编,而不去寻找真正的新一代弱势群体。
这股思潮,从文坛渗透到各个领域。
出发点是为民请命的底层写作潮流,在某些群体的策动下,迅速跟新自由主义苟合!
以至于难辨敌我,分不清是人是鬼。
甚至有的作家成了鬼,它还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自己是一个好人。
阁非问道:“你对底层写作怎么看?”
“为底层发声当然是好的,”陈贵良说道,“但不管什么东西成为主流,必然衍变成某些人博取名利的工具。尤其是底层写作,这玩意儿能让作家名利双收。一边大赚稿费,一边为民请命。说实话,某些作品让人读起来恶心。”
“底层写作为什么读起来恶心?”王檬问道。
陈贵良说:“作家们脱离底层太久了,他们或许曾经是底层,但那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他们去城乡结合部转转,去近郊农村走一走,就认为自己熟知底层生活。甚至有人干脆闭门造车,先射箭再画靶瞎编一通。看似给底层发声,其实笔下都是没有灵魂的工具人。”
“这种文学作品,只能感动文坛和某些读者,真正的底层人民读起来毫无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