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户部拨粮二百万石,紧急海运输往天津。以每石八钱的价格,粜与北朝,帮助北朝抵御蒙古大军南下,以资国战。”
消息传出,朝野惊愕之余,无不为朱寅的胸襟气魄慑服。
摄政王之心,真不愧是星君转世的救世圣贤!
摄政王不久前和西朝使者约定了“华夏征和誓”,他自己立刻就带头兑现了,而且出手就是大手笔。
然而众人不知道的是,朱寅不仅下令支援北朝两百万石粮食以资国战,而且还秘密下令北方的虎牙,暗中为北朝国战提供情报支持。
也就是说,将鞑子的重要军情,故意让北朝锦衣卫获悉。
北地尤其是塞外的虎牙特务,首要任务暂时转变为暗中支援北朝的情报战,帮助北朝打赢鞑子大军。
必要时,可以直接将情报传达给北朝主帅、北京朝廷。
说起来,像是朱寅在帮助北朝抵抗蒙古南下,其实换个角度,就是他提供粮食和情报支持,利用北朝帮他抗击蒙古、保护北方百姓。
到底怎么想,就看是什么格局。
朱寅和戚继光出了南京城,就分道扬镳了。定西大将军的大纛西去,征南大将军的大纛南下。
朱寅当然不会傻傻的走陆路,他的兵马出城后就登船,顺江东下。
走海路!
缅甸大军已经攻入云南数百里,若是率军去云南抗缅,大军不仅仅要长途跋山涉水,行军最少两三个月,而且因为粮道运输困难,数月内只能投送五万战兵,也起不到什么战略效果。行军中的非战斗减员,也是个吓人的数字。
最好的战略,当然是走海路,趁着缅甸大军在云南,走马六甲海峡,直接从勃固港登陆,攻下缅甸的王都东吁城!
这个战略,虽然要绕一个大大的弯子,航线万里,可还是比陆路快的多,最多只要一个半月,起码能省一半的时间。
而且后勤也变得简单了。
朱寅很清楚,每年十一月到次年四月的东北季风期,是征讨缅甸的最佳季节,甚至是古代条件下的唯一征缅季节。
除了这几个月,其他时间都是大忌。
得益于岱山岛这些年大造海船,南朝根本不缺海上运力。数百艘的巨大舰队从南京龙江关扬帆启程,一天一夜就顺风直下四百里,到了江阴县。
出发三天后,就到了松江,扬帆出海,速度更快。
缅甸这种地方,可不是好打的。气候环境就是第一大敌。好在朱寅早就有所准备,带足了宁清尘研发的各种药物,还有数百医学院的学生保证医疗。
选择的时间也刚好。
只要能快速攻下东吁城,席卷空虚的缅甸,就能起到围魏救赵的效果。侵入云南的缅甸大军老家被抄,必然军心荡然,岂能继续在云南攻城略地?
如此一来,云南就自然而然的化险为夷了。
等到缅甸主力大军疲于奔命的回师,就以逸待劳的在阿瓦城之东的曼答行宫,和回援的缅甸大军,决战!
这种战略,等于是逼迫缅军不得不和自己尽快决战。因为东吁城和阿瓦城,对缅甸太重要了。
为了隐瞒明军的真实意图,朱寅出兵前就让虎牙肃奸,严查水陆关卡,谨防勾结缅甸的奸细通风报信,延缓缅甸王收到消息的时间。
以海上的行军速度,即便奸细知道明军的意图,可只要无法使用朝廷的驿站急递,就不可能比自己更快。
等到缅王莽应里得知王师从海上来,已经迟了。
……
正月二十二,明军舰队经过后世的港岛,靠近洋人骗取的殖民地:濠镜。
十多天的航行,明军将士在船上也很疲惫,战马都在海浪的颠簸中掉膘了。
于是朱寅下令,舰队暂时停泊西边的深水港蚝镜澳,然后在横琴岛休整一日。
说来也巧,就在大明舰队来到濠镜之时,濠镜正在发生一场规模不大、也不激烈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