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这也是方从哲出使议和的目的之一:让南朝对北称臣,定为父子之国。南朝承认南北同属于一个大明,北朝是宗明,南朝是藩明。
以此为条件,北朝将长江以南的国土,授予南朝代为治理,承认南朝。
但,泰昌帝应该取消帝号,改称为“南朝国主”。
方从哲到了南京,看看依旧繁华如烟的南京,看到生气勃勃的南朝,对自己此行的任务有些信心不足了。
朱寅这种人,真的会答应这种议和条件?
难呐。
住在会同馆的方从哲,不禁忧心忡忡。
…
同样被安置在会同馆的西明使臣米万钟,此时也心中忐忑。
来到南京后,他敏锐的发现,南明的稳固和强大,远出之前的预估。
朱寅更是个绝世枭雄。
和南明结盟互助,虽然是他出使的目的,可将来只怕是敌非友,难以共存啊。
可是眼下,朝廷东边是北明,西边是色目人的大军,北方是瓦剌蒙古,南边是已经吞并吐蕃诸部的吐蕃国,可谓四面强敌!
尤其是西边色目人的汗国,兵强马壮、火器犀利,是个大大的强敌,陛下亲率大军应对,这才稳住了阵脚,可也无暇他顾了。
朝廷需要一个强大的盟邦,牵制北朝和图谋西域的吐蕃。
说起来,朱寅还和陛下有仇。先帝就是在朱寅兵临城下之际,投缳自尽的。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眼下还有比南明更合适的盟国吗?
没有了。
这次谈判,不但要结盟,还要争取南朝的支持!
……
今日的朝会,气氛格外不同。
因为摄政王要当廷召见北朝、西明使臣,在朝堂上光明正大的谈判。
皇帝听政,吴王临朝。朱明三家,共聚一堂。
自古从未有之事,竟出大明!
大殿内外,百官依班序立,肃静无声,唯有殿外廊下偶尔传来的清脆钟磬声,划破这令人窒息的宁静。
泰昌帝高高坐在宝座上,有点心不在焉。
御座之前,设一紫檀雕螭纹大座,南朝摄政王朱寅端坐其上。
朱寅一身亲王的常服,手持玉圭,目光炯炯的看着两名使臣。久居人上的威仪,以及掌控南朝军政大权的沉稳气度,令满殿文武不敢直视。
所有人都随着摄政王的目光,聚焦在丹陛之下,分左右站立的两名使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