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战成都南明讨崇明,破猓猡稚虎征黑

第 战成都南明讨崇明,破猓猡稚虎征黑虎。(万字大章)

“这是…南朝的援军!朱寅亲自率军来援了!”

蜀王和众官都明白了,一时之间都有些恍惚。

成都向朝廷告急求援,结果朝廷没有派来一兵一卒,连汉中兵也不愿意调,等于是自顾不暇之下放弃了四川。

谁知,南京居然派出了援军,还是朱寅亲自来援。

他们惊喜之余,也不禁唏嘘不已,心中五味杂陈。

“没想到,居然是伪…南朝王师!”蜀王朱宣圻神色感慨万分,“总督相公,你怎么看?”

他虽然是蜀王,地位最尊贵,但并无权柄。四川何去何从,当然还是王继光来定。

王继光也长叹一声,仿佛忽然卸下了千斤重担,如释重负般说道:

“摄政太傅亲自率兵来援,我等并非不识大体、不明大义之人,当然只能顺天应命,易帜归附南京了。”

转头对巡按说道:“李道长,你怎么说?”

李时华点头苦笑:“看来,四川本就应该归附南朝啊。事已至此,岂非天命?罢罢罢,就照总督相公和王爷的意思,易帜归附吧。”

几人数语之间,就定下了归附南朝的大计。

可是实际上,朱寅都已经率兵入川了,就算他们一根筋的仍然忠于北朝,又有什么用呢?

当然要借着南朝救援的春风,投桃报李的易帜了。反正南北都是大明,泰昌皇帝乃是皇长子,本就应该继位,尊陛下为太上皇也无不可,无非是皇家内部之事。

蜀王抚须道:“南明北明,都是大明。本府身为皇叔,同为朱家人,都不好掺和,更何况你们了。顺其自然就好。告诉众将士,南朝王师来援,成都有救了。”

蜀王教令一下,算是正式宣布喜讯。

“真是王师哟!”守军大喜过望,人人犹如绝处逢生一般

“哦?那肯定噻!就是大明的日月星斗旗嘛!”

“麻卖皮!看色崇明个龟儿子玛格再嚣张嘛!格老子的棺材板板!”

“稚虎先森亲自来喽!稚虎先森战无不神,杀脑壳的色崇明要遭洗白喽!”

就算是战力羸弱的守军,此时也再次士气大振,斗志昂扬。

猓猡大军潮水般退下回营归阵,另外一支大军,则是同样铺天盖地的从东南而来。但见旌旗漫卷,甲衣铿锵,足有好几万人,气势更加惊人。

等到数万大军簇拥着一辆高大的巢车蔓延而来,众人才看清援军的阵势,感受到南朝王师的兵威。

“南朝竟有如此精锐!”蜀王讶然道,“传闻朱稚虎在海外藏有精兵强将,号称虎贲之师,今日一见,当真不简单啊。”

王继光居高临下看着在城外扎营的明军,也点头道:“最少四五万兵马,骑兵、车兵、火器兵样样齐备,一看就是能征惯战的精锐之师啊。”

众人居高临下的观摩南朝大军,看到这兵强马壮的雄浑气势,扬眉吐气之余,都是弹冠相庆!

却说南朝摄政太傅朱寅,亲率大军来到成都城下,眼见成都还在坚守,不禁如释重负。

好悬呐。

紧赶晚赶,总算赶到了。川南守军真是无能啊,一个多月就被叛军杀到成都城下。

若是他们稍微争气些,就不会这么悬乎了。

朱寅风尘仆仆,整个人明显瘦了一圈,但仍然神采奕奕,风姿卓然。

杨应龙、秦良玉、熊廷弼、毛文龙、曹文诏等将领,也都是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杨应龙的神色,更是有些复杂。

原本,他也有反叛的心思。可是大明居然在高丽歼灭倭寇二十余万,导致倭寇再次陷入分裂,就连倭国国王,都被抓到北京当了俘虏。

次子杨可栋从高丽回来之后,言之凿凿的告诉自己说,杨氏造反必败无疑,万不可有反明之心!

次子从高丽带回来的生还将士,也都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反抗大明,播州绝不可能是朝廷敌手。

于是,他只能打消了造反的念头,暂时掐灭了心头的野心之火。

不久之前,南京居然发生第二次靖难,大明一分为二,他以为机会来了,而且是千载难逢的起兵良机。

可是谁知,朱寅给他写了一封信,说泰昌皇帝有意让他嫡女当皇后!

只要他同意,就是国丈!

而且,朱寅的信言辞恳切,说只要忠于大明,可与自己约为异姓兄弟,交换庚帖。

他立刻打消起兵冒险的念头,在次子的劝说下,决定效忠朝廷,一边谢恩聘嫡女为皇后,一边亲自挑选一万播州精兵,去白帝城等候朱寅。

见到朱寅之后,那摄政太傅十分平易近人,对他十分亲和。于是,他就和朱寅交换庚帖,约为异姓兄弟。

等到他见到朱寅的治军御下之能,尤其是见到朱寅带来的一万靖海军,他才庆幸自己的决定有多么正确。

他平时自恃播州兵强马壮,可是和那一万靖海军相比,他带来的一万最精锐的播州苗兵,气势上居然被压得死死的。麾下那些凶悍的苗家硬手,在那号称靖海八旗的汉兵面前,一反常态的老实起来。

兵和兵,就怕比较!

他还听说,这样的精兵,朱寅在海外还有好几万!只是因为朱寅在海外有很多领地要守,没有都调过来而已。

可见和朱寅这种人为敌,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朱寅是那种夙慧天成、深不可测之人,万不可欺其年少。民间说其是星君下凡,应该不虚!

和朱寅当朋友最好。就算不是,也绝对不能与其为敌。这是认识朱寅以来,他对朱寅的认识。

奢崇明得罪了朱寅,命运堪忧了。

就算这一仗接下来打的波折反复,最后赢的也一定是朱寅。

杨应龙想到这里,看着叛军大营的黑虎旗,心中不禁有点感慨。

就在不久前,奢崇明还派人送信,约自己一起反明,请自己攻打长沙。

杨应龙收回目光,抚摸着浓密整齐的胡须,对朱寅笑道:“稚虎兄,我们如此威势,叛军必然不堪一击啊。”

朱寅神色淡漠的望着收拢的叛军大阵,语气带着一丝不屑:“奢崇明拒绝我的招抚好意,一心造反求死,那就成全他。不过,叛军不可小视,我军也不可大意。”

“汝霖兄,奢崇明在明面上,如已发之矢,实不足虑也,我军可一战而破。我所虑者,已非奢氏…”

杨应龙不愧是一方诸侯,历史上曾经起兵反明的狠人,他立刻就明白了朱寅的意思。

“稚虎兄担忧的,可是南边的安氏、宋氏?”

朱寅点点头,手中马鞭往南一指,“知我者,汝霖兄也!探子汇报,水西安氏、水东宋氏,都可能响应奢崇明。他们距离成都,只有半个月的路程,若是已经起兵,那么就更快了。”

虽然虎牙在密切监视安氏、宋氏,但情报说两家高层一直在犹豫不决。主张起兵叛乱的人占了上风,可两家族中反对叛乱的势力也不弱。

所以,虎牙也不能断定两家一定会造反。虎牙的报告是,安氏、宋氏有六成的可能,会突然通过起兵叛乱、响应奢崇明的决议。

杨应龙忽然想到了什么,眉头一皱的说道:“安氏、宋氏等家,若是真的造反,肯定已经知道稚虎兄入川了。那么他们最好的战策就是,北上入川,和奢崇明联手,共击稚虎兄!”

“只要打败稚虎兄,灭了朝廷在四川的几万精兵,他们就能席卷西南,一劳永逸!”

“不错!”朱寅不禁赞许的看了杨应龙一眼,“汝霖兄言之有理,英雄所见略同啊。”

“他们不反则已,只要一反,那必然北上!这是他们最好的策略。合兵一处灭了我这个摄政帝师,接下来就能势如破竹。”

杨应龙神色凝重,“所以必须速战速决,尽快击败奢崇明的大军。不能拖延,一旦拖延日久,叛军的援军就可能到了。”

朱寅抬头望着天空,眸子渐渐铅灰,“看天色,接下来可能会下雨啊。蜀中秋雨一下,几天都难以消停。算起来,也该是秋雨季节了。”

杨应龙也看看天色,神色更加凝重,“的确像是要下雨的架势,可我军劳师远征,疲惫不堪,人困马乏,必须要休整两日才可主动出战。”

他向来善战,也是老军务了,当然是老成之言。

“传令!就地扎营,看住叛军!”朱寅当即下令道,“大军休整两日,再和叛军开战。”

数万大军迢迢而来,行军一个月之久,一路十分疲惫,当然要稍事休整,未战先稳。叛军可不是软柿子。一旦这支兵马被叛军击败,整个南朝都可能倾覆。

杨应龙说的对,就算他再急着打,也要先休整两天。

朱寅军令一下,明军当即以毛文龙、熊廷弼、曹文诏三将的所属战车、楯车,集中起来环绕四周,形成六里多长的战车围墙。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