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太傅之心,天下皆知!

后世很多自以为聪明的人认为,明朝的政务处理中心是文渊阁、司礼监,议政程序是廷推,所以朝会只是无用的形式,不重要。

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天真,就是给不上朝的懒政皇帝找借口。

只是无用的形式?那么后来的满清皇帝还这么喜欢上朝,人家是傻吗?

内阁才几个人?司礼监才几个人?有资格参加廷推且有表决权的只有九卿以上,完全是个小圈子。

如果朝会不勤,那么等于说,国家大政在立法、行政、司法、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大权,全部集中在这个小圈子手中!

这还得了?

这种极少数人参与、高度集中的跨纬度、综合性权力模式,不仅会影响决策,也影响执行。畸形的集权导致朝堂上下脱节,内外分裂,大大加剧了党争。

这也是为何万历中后期开始,党争政治会迅速抬头,成为了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

根子就是万历废弛朝会,给了党争政治野蛮生长的温床。

因为朝会废了,当年的广泛参政议政,变成了小圈子的关门游戏,朝政的透明度降低,利益冲突激化,大多数朝臣失去了直接发声、影响朝政的能力,只能结党抱团。

朝会废弛的第二个恶果,就是君臣离心,增加政治互信成本,造成高层信任危机,削弱了执政团队的团结。这对朝政同样危害很大。

第三个恶果,是损害了国家礼制,破坏了顶级秩序。上梁一歪,整个官场、国家的道德风气就堕落了。

在朱寅看来,朝会就像是后世的国会、议院、立法院,是最高、最广的议政制度。你不能因为大事是在小圈子提案、定调,就说国会、议院是形式吧?

当然,徐元正作为九卿之一的刑部尚书,未必看不透这一层,或者是故意为之,立场问题。

若是如此,那就更是其心不正了。

这种人担任三法司之一的刑部尚书,合适么?

朱寅一锤定音般说道:“朝会制度,将来还要继续改善,以臻完美。暂时就到这里,下一次朝会,就采用新时刻。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便是官员休沐之制!”

百官闻言,都是精神一振,太傅这是要给百官放假?

要说国朝的官员休沐,早就名存实亡,说起来一把辛酸泪啊。本来说是旬休,每月可沐休三日,可时至今,就是“影子休日”,很难沐休。

这所谓旬休,时间并不固定,说是可以自己选择日子,最后变成了不休,因为很难被批准。朝廷实际上剥夺了官员沐休。

待遇优裕的大臣倒也罢了,一般官员一年到头都很难正常休沐。

正统十年,江西按察使谢辅上奏“州县自择休沐,多选吉日宴乐”。

有的官员做官多年,没有见过一次旬休告牌。

后来搞出一个案牍费的名义自我补偿,每办理一件政务,抽取一两银子作为“休沐补贴”。

朝廷不给休沐,就贪墨银子弥补。

朱寅做官也有些年头了,对明朝休假制度也是深恶痛绝。他认知到明朝的制度非常矛盾,很多制度很精细,很完善。可是某些地方,却又非常粗犷,还不如唐宋,甚至不如汉朝。

比如休假制度,就很不完善。只有元旦、冬至、春节、元宵才放假,全年加起来也就二十天左右。

官员难以正常休沐,有什么后果?就是懒政、怠政,效力低下,其实是弊大于利。皇帝以为能让官员多干活,其实有害无益。官员们为了补偿自己,贪墨起来也就更狠,更没有底线。

朱寅环视百官,说道:“从今日起,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是官吏休沐日,不管是品官,还是小吏,都可休假。除了军情、匪情、灾情、疫情、命案等急务,其他政务一律暂停。”

“因为值勤没有休沐的官吏,也要补休。”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