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朱寅贬为知县!”

随即,皇帝正式下旨抚慰嘉奖请愿者、拨银厚葬、抚恤死伤士子,又谥封海瑞为“忠介”,令礼部负责丧仪。

双方算是达成了妥协。

接着,司礼监不情不愿的出去传旨,解散午门广场的请愿士子和请辞官员。

圣旨一下,众人无不失望。付出这么大代价,海公都死了,居然只是这个结果。

虽然群情激愤,可他们也知道,事情只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九卿亲自出面,让众人解散。

震惊天下的甲寅之变,不到一天就解决了。可是士子和官员们对皇帝的怨言和不满,就此积压在心里。甲寅之变的影响绝不会就此消失,只会逐渐发酵。

三位阁臣没有出宫,而是仍然留在乾清门,商议高丽之事。三人好不容易抓住和皇帝见面的机会,当然要好好议议高丽的事。

王锡爵说道:“全赖陛下洪福,将士用命,朱寅和戚继光最近的第三道报捷奏疏,说是在安州歼灭倭寇十万大军,加起来倭寇二十万大军已经覆没。朱寅果然没有让陛下失望,的确是个争气的,入高丽两个月就底定大局,大获全胜,省了很多银子…”

万历神色淡淡的,“倭王和倭国朝廷,还有平秀吉的夫人都成了阶下囚,高丽日军群龙无首,数量再多也成了乌合之众。换了任何一人当经略使,也能大获全胜。朱寅和戚继光虽然打的好,却也算不得多大的功劳,此战不难。”

三位阁老闻言都很是无语。就是想压制朱寅的首辅王锡爵,也觉得皇帝这话有失公道。

朱寅和戚继光一到高丽,就立即扭转局面,连战连捷,连获大胜,势如破竹,歼灭倭寇达二十万众,大扬皇明国威,这么大的功劳,说的也太轻飘了吧?

沈一贯更是腹诽不已。换了任何一人当经略使都能大获全胜?陛下,你之前钦点的郝杰和杨绍勋呢?两人丧师数万,大败亏输,如今一个下狱,一个被擒。

是稚虎和戚元敬出马,才迅速扭转局势啊。什么叫此战不难?

陛下说是因为倭王被擒让倭寇成为乌合之众,可陛下难道忘记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瓦剌所擒,带到北京城下,那可是大明天子啊,朝廷降了没有?

没有。

不但没有投降,还打败了瓦剌,保住了北京。

即便真是因为倭王被擒的原因,可倭王是被谁擒获的?还不是我的弟子稚虎!

陛下怎能变着法子贬低稚虎的功劳呢?

性子爽快的张位直接说道:“陛下,高丽抗倭大胜,朱寅和戚继光功莫大焉,朝廷应该昭告天下,重重褒奖,震慑四夷,让他们知道,大明不可欺。如此,那些夷狄才会更加恭敬。尤其是南边的缅甸,北边的蒙古。”

“重重褒奖?”万历神色沉吟,“朱寅年仅十六,就封了侯爵,官居侍郎、副都御使、太子太保,还要怎么封赏?总不能晋爵为公吧,没有这个道理。”

其实按照朱寅的功劳,晋爵为公肯定是够了。

可是皇帝不愿意!

这一点,三个阁臣肯定是知道的。

张鲸忽然说道:“朱寅和戚继光若是有功不赏,那么朝廷在高丽的大胜,又如何宣扬?奴婢以为,还是应该叙功封赏,一码归一码。”

“朱寅已经破格封侯,晋为国公肯定不合适。”张鲸很清楚皇帝的心思,当然不会违背皇帝,“既然不晋爵,那么可以加三孤,散官授光禄大夫,勋官授柱国。实职嘛…就看陛下的意思了。”

因为和朱寅关系特殊,有暗中的约定,张鲸愿意为朱寅说两句好话。

其实,万历连三孤、光禄大夫、柱国这种虚职都不想给。更别说晋爵和实职升迁了。

万历直接说道:“朱寅虽然有功,却也有过。高丽王李昖、巡按御史钱世祯,都上奏弹劾朱寅专横跋扈、虐杀俘虏。尤其是李昖的奏报,说朱寅令他下跪,僭越礼制,破坏邦交,凌辱高丽君臣。这个罪名,可是不小。”

说到这里,万历的目光有些冰冷。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