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总兵马林很是意动,可他的资格还没有李如松老,更別说和戚继光比了。所以,他也不敢自荐。
李如松张张嘴,却是没有说话。他也想担起这个重担。可是戚继光在此,他也不好自荐。
朱寅道:、“我会上奏朝廷,以后河套驻军,三年一轮替。只要驻守三年就能调回。”
“眼下我军能战者,还有三万八千人,就从各部抽调两万。我的意思是,车营留下,再留九千骑兵,八千步兵。可是这坐镇之人,却非常胜老將不可。”
留下两万精兵驻守,其实驻军就成主力了。南下平叛的兵马反倒成了偏师。
统帅主力驻守河套草原,当然非大將不可。
眼下能有这个资格的,只有戚继光和李如松。
朱寅的目的,当然是让戚继光留守。因为河套是招商区,寧採薇要投很多资源,要经营成自留地,肯定需要自己人镇守河套。
有义父坐镇河套,很多事情都能暗中谋划。义父虽然忠於大明,可对皇帝十分失望,似乎也猜到了自己的身份。
真要有那一天,义父多半会支持自己。
果然,李如松嘆息一声,主动说道:
“此等重任,除了大將军本人,没有人更合適了。河套千里,又是新復之土,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韃子虎视耽,没有百战名將坐镇,怕是真压不住。”
他不敢和戚继光爭,那就只有割爱了。
可惜。河套之地,註定是军功之地啊。若是驻守河套,將来史书上也好看的多。
朱寅立刻点头道:“李將军说的对,大將军坐镇新復故土,我也最是放心。如今叛军后援被剷除,博硕图克等蒙古首领被擒,南下的三万蒙古骑兵多半会乖乖投降,叛军算是大势已去,也不需要大將军南下了。”
“大將军坐镇河套,震诸部,寧夏便指日可定。”
戚继光抚须道:“既如此,那老夫就亲自驻守河套,等候圣旨下达。”
即便已经年过六十,他此时也很高兴。
老都老了,居然还能镇守河套。之前戴罪罢官之际,做梦也想不到啊。
若能以河套为基,领军西徵收復西域,那就更好了。
戚继光一表態,此事就算是定了下来,只等朝廷下旨任命。
实际上就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也没有比戚继光更合適驻守河套要地的人选了。
接下来,就是敘士卒功勋。
將领们的功劳事后上奏敘功。可是土卒的军功却是將领们直接定夺。为了鼓励战场士气,往往是立刻奖励表现最出色的一批士卒。
诸將依次呈上名单,都是斩首最多,战斗中最勇猛的士卒。
朱寅打开看了一会儿,很快就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大同镇左营士卒曹文詔,年仅十六,斩杀蒙古骑兵三人,其中蒙古百户一人。
曹文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