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八月秋闈

就连国子监他都不去了。因为来回耽误工夫,而且国子监的备考,还没有自已个人备考效率高。

他每隔五天,就去见一次沈一贯,让沈一贯指点自己的时文。

很快,就到了六月下旬的科试。科试,是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

朱寅的月考已经能拿到一等,科试很轻鬆就过了。

科试结束之后,朱寅的浮票就发了下来。

浮票就是准考证,也是考生的身份证。

颁发浮票,其实是考试的第一道程序。意味著考生已经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可以凭藉浮漂,来两京或者省城考试了。

朱寅看到自己的浮票之上,写著自己的姓名、籍贯、年纪、学校。

拿到了浮票,意味著朱寅真正拥有参加乡试的名额。

接下来,就是等考官的消息了。

考官分为外帘官和內帘官。

巡按监督考试,就是最重要的外帘官。考官们当然就是內帘官了。

朱寅一边加紧复习,一边每日等候主考官的消息,感到日子过的很慢。

八月初。

终於有消息传来:北京內阁会议之后,正式下了题本,大宗伯(礼部尚书)

午门宣旨,应天主考官已经正式任命了。

应天主考官是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刘元震。

副主考是詹事府司经局洗马王祖嫡。

按制,內阁题本一下,主考官五日內必须离京,期间不得见客。

考虑到应天和各省距离北京的路程不同,各省主考官的任命题本,时间也不同。

实际上,万历十三年之前,各省、应天乡试的考官,可由巡按御史从各地府学教官中选取,朝廷未必派京官充任主考官。

可见巡按御史之权是多么强势。那时候,巡按御史才是真正的主考官。

可因为有舞弊行为,万历十三年开始,朝廷改了规矩。

虽然巡按御史仍然现场监临考试,可以选取同考官和提调官,但两位主考官必须由中央派京官担任。

所以,乔壁星虽然是应天巡按,却已经没有任命乡试主考官的权力了,只有四位同考官、一位提调官是他任命的。

万历十六年,八月初五,从北京南下的应天戊子科乡试主考官王祖嫡等人,

秘密来到南京。

巡按御史立即带著提调官,出城迎接主考官,然后按外官来南京的制度,一起去孝陵祭陵。

祭陵之后,提调官引导考官们进城,立刻进入贡院中的公馆,然后按照规矩“锁贡”,巡按监督贴上封条。

从今天起,一直到月底放榜,考官们不许出贡院一步,吃住都在贡院中的考官房,严禁离开。

然后,五城兵马司的兵马一围,应天府、江寧县的衙兵也严密监视。

外界也严禁有人进入贡院,一张字条都不许传出贡院。

贡院四周有四座高大的瞭望楼,上面有官军瞭望,俯瞰整个贡院,监视舞弊之事。

这就是始自宋代,沿用至今的“锁贡”制度。

至於乡试出题,也大有讲究。

四位同考官抓阉,抓到阉的同考官,將四书各分为若干断,然后呈现给主考官。

主考官从若干段话中,各选出一段话,圈为考试范围。

然后,四位同考官在从几段话中,各出一道题,总共十六道题。

这十六道题,再呈给主考官。主考官选出三道题。这三道题,就是首场最先考的“四书义”。

但是这三道题虽然都出自四书,可重要度又不同。最先考的一道最为紧要。

也就是说,三场考试是首场最重要。而首场考试,又是首题最重要。所以,

最权重的一道题,就是首场首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