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招一批学徒当助手,进场做工。”
“银子咱们有,就算是砸银子,也要搞出来。"
朱寅说到这里,拍拍厚厚的资料,“三家工厂怎么建,人事怎么搭建,部门怎么分工-全部都在里面,你们照此办即可。”
“这里面的炼铁之法,也是受到洋人启发改进出来的,咱们也可以试试—"
朱寅的材料中,有关於十八世纪炼铁法的技术。
后世很多网上资料,说明朝炼铁技术多么发达,其实都是先开枪后画靶子,
在那意淫呢。
他们找到明朝炼铁技术很先进的证据,却不知道落后的证据更多更真实。
实际上只要客观一些的,就知道明朝的冶炼技术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两斤西域进口的铁,在明朝价值三两白银!
明朝高级武將的佩剑,需要进口铁料来打造。
戚继光等將领多次抱怨明军刀剑不行。
这就是冶炼技术先进?
真相是,明朝的冶金技术是大退步的时期。
戚继光忽然长嘆一声,说道:
“朝廷不重视工匠,不思进取,真是误尽大事。就说这炼铁锻造,大明已经技不如人啊。"
丁火根等人都是深有感触。
他们都曾是明军,知道官军的刀剑和火,质量有多差。
质量差不仅仅是做工粗劣,偷工减料,也是因为铁料本就不佳。
朱寅乾脆说道:“朝廷唯重读书人,连武將都轻视,何况工匠和技术?”
“轻视武人,结果军备废黜,南倭北虏祸害多年。”
“那么更轻视工匠,结果可想而知。”
作为穿越者,朱寅当然很清楚。
如今的明朝,炼铁技术上没落到堆堝铁大肆流行的地步,甚至落后日本,远不如南北朝时期。
明初,明太祖关闭国营造铁厂。
理由是:用不完。
所谓用不完,其实就是劣质铁太多,但好铁很少。
至於冶金理论上,中西方差距更大。
最要命的是,明朝普遍用煤炼钢,造出来的铁劣质不堪。
当然,清朝的铁更是低劣到令人作呕的地步,大量的土铁甚至一摔就碎,用手能扳断。
其实不仅仅是炼铁,整个华夏的科技体系,明清都是在退步。
其实想想就知道了。
几百年研究四书五经考科举、蔑视“奇淫技巧”的朝代,科技怎么可能不退步?
这种社会氛围都能进步,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朱寅趁机说道:“大明如今,造船、火器、炼铁等样样技不如人,就是因为大明只重四书五经,不重格物真理。”
“不重格物真理?”眾人听到这句话,都是若有所思。
朱寅这种说法,在明朝根本不新鲜。
晚明时期,很多人被西洋知识衝击后,都有了这种认识。
可是这些人无力改变现实。
如果不是满清入关,延续明末的歷史,明朝可能会纠错,变革。
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明末已经有了大变革的思潮。
可惜满清入关,打断了这一切,终究是错过了。
丁火根拿著朱寅整理出来的资料,感到分量很重。
造三座厂,要很多钱,风险也很大。可能是最后钱了,东西搞不成。
可既然大帅和节帅都定了,那就认真照办。
若是成了,靖海军的实力就会一飞冲天。
最后,又是商量战马的事情。
戚继光提议,去朝鲜买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