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若初见

“原来,朱小师弟真是神童,难怪十岁就进南雍。”莫韶很是高兴的说道,

“我倒是失敬了。”

眾人眼见朱寅不但书法有成,诗才也不俗,立刻都热情起来,更是不吝讚赏朱寅是神童。他们不知道,朱寅还会骑射、还会操琴。

只有少数人,选择冷眼旁观。

王瑞芳深吸一口气,感觉心中堵得慌。他十岁就作诗,也得到別人夸讚。吟诗作赋也是他引以为傲之事。

他被人称为神童,诗才起码占了一半。

如今听到眾人夸朱寅是神童,不禁鬱闷不已。

你们之前,说我是神童。如今来了个更小的,你们就忘了我。

他是神童,那我呢?

王瑞芳可不仅仅是嫉妒,也是出於利益。多了朱寅这个所谓的神童,就多一个竞爭乡试名额的对手。

周博士眼见眾人对朱寅的態度,心中很是满意。

他当眾捧朱寅,当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刻意为之的安排,是有用意的。

朱寅是被人打过招呼的因公入监的学生,他明年是要参加乡试的。

可是乡试名额难得。国子监只有六十个乡试名额。

而且,只有最高级的率正堂学生,积分超过八分,才有获得乡试名额的资格。

朱寅年纪太小,又是新生。他要得到明年的乡试名额,必然要跳级。

如此一来,就会有很多人不服气,认为国子监徇私,吃相太难看,公然破坏朝廷抢才大典。

怎么办?为了平息舆论,就只能让朱寅的神童之名,传遍整个国子监。

有神童的名头罩著,朱寅就算一年之內跳级到率正堂,拿到八个积分,获取乡试名额,那谁也没话说。

人家是神童,为什么不能?你不服气,你怎么不是神童?

神童是什么?是祥瑞!

王瑞芳忽然对一个少年使了个眼色,那少年立刻拱手说道:

“周师,李师,学生董释,想不到此诗是朱寅所作,可见朱师弟真是神童。

朱师弟年仅十岁,若能当场命题赋诗,那就更是一段佳话,即便不能名至实归,

也必將名声鹊起。”

“王师弟已有神童之誉,若是再加上朱师弟,那岂不是一时瑜亮?如此,便是我南雍的祥瑞了。”

此人名叫董释,是王瑞芳的同窗好友,虽然年纪比王瑞芳大两岁,却向来趋炎附势,唯王瑞芳马首是瞻。

他出身华亭董氏,乃是松江大族。其叔董其昌,向来趋附王氏,两家算是世交。

王瑞芳和董释等人都是年少机敏,哪里还不知道,周博士和李助教捧朱寅的用意?

必然是想爭夺乡试名额了。关係到切身利益,他们哪里还会轻易放过?

周博士和李助教听到董释的话,不约而同的暗道:董释啊董释,你可真是不懂事啊。

可董释这番话,虽是皮里阳秋,居心不良,却又说的滴水不漏,无可挑剔。

王瑞芳微微一笑。董释是个懂事的啊。

周博士当然没有那么容易上套,薑是老的辣,他不动声色的看向王瑞芳,蔼然笑道:

“是了,王瑞芳虽然比朱寅大了三岁,却也有神童之名,实属难得。也罢,

王瑞芳便咏诗一首,五言八韵,就以赋得国子监为题。”

“你年长三岁,你就率先咏来。朱寅后咏。如何?”

这的確很公平。

周博士相信,朱寅一定能有佳作。至於王瑞芳,有佳作也正常。

王瑞芳闻言心中一喜。

他对於诗词之道向来比较自信,今日当著周博士的面作诗,势必要扬扬自己神童的名头。

“诺!学生领命!”王瑞芳行礼受考,他思索一会,神態瀟洒的步而出慢慢连七步。

就在第七步落脚,就恰到时机的开口说道:“《赋得国子监》!”

隨即吟道:

余贤何处寻,遗珠在此间。

悠悠鸡鸣寺,巍巍国子监。

梵音唱明月,书声诵晓天。

国朝盛世在,南雍生紫烟。

王瑞芳吟完,衣袖一抖,拱手作揖道:“学生献丑,谨受吾师指正。”

同窗们听到这首诗,大多点头讚赏,面露敬佩之色。

王瑞芳年仅十三,这么快就当场赋出这首诗,实属难得啊。

周博士和李助教对视一眼,都是神色玩味。

这首诗还算可以,以王瑞芳十三岁的年纪而论,的確无可挑剔。

可惜的是,这是一首歌颂太平的应制之作,虽然工整典雅,可意境却差了,

诗品就庸俗起来。

满诗都是天下太平,野无遗贤之意。

所谓诗咏志也。看王生之诗,就知道王瑞芳的仕途之心,有多么热切。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