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寧。
运河名城,水运枢纽。
朝鲜使臣崔溥《飘海录》记载:“…乃两京之要塞,商旅辐輳之地。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財之富,船舶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於山东,名天下矣。”
冒著盛夏酷暑,了整整十天,朱寅等人才跟著戚继光,从登州来到运河边的济寧。
北方运河枢纽,山东一省就占了四个:济寧、临清、德州、聊城。
这济寧城虽然不像临清那样有榷税钞关,却有河道总督衙门,实为四城之首。
河道总督衙门,就在附近不远。
朱寅等人牵马穿过河边有名的竹竿巷,到了最繁华的南阳镇,就是最大的河运码头了。
站在码头之上,但见宽阔的河面上船舶云集,有楼船、帆船、乌篷船、艨艟…各种各样的舟船,有的停在码头,有的川流不息。
运河两岸,號子声、吆喝声、吶喊声、鼓乐声、马嘶声,沸反盈天,热闹非凡。
人流如织。
上下船的不仅是人和货物,还有马骡牛羊等牲口。
整个码头集镇,都是来自天南海北、操著不同口音的的人群。
洪武正韵的南京话,字正腔圆的京师话,齐语鏗鏘的山东话,吴儂软语的江南话,雅音已失的河南话,秦腔味重的陕西话,啵撒马哈的湖广话,古雅韵致的广东话…
遍身綾罗的富商豪绅,一身江湖气的奢遮船主,网巾襴衫的白衣士子,器宇轩昂的上任官员,从容不迫的和尚道士。
当然还有满头珠翠的贵妇千金,红袖招摇的船女校书,挑著担子的脚夫,货郎,手艺人。
更有短衣褐服、粗手大脚的水手、苦役、僱工、帮閒。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吃运河饭的漕帮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