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不影响他们自己对他继续神格化、艺术化。
当《舟》这部电影在放映厅灯光暗下来以后,开始放映,他们内心之激动,仿佛心跳声都呼之欲出。
然而,随着电影一幕幕地看下去,他们却都不约而同地感到了几分失望。
因为陆严河在电影中出场之后,几乎没有几个他们心中的有效镜头。
大部分的镜头,都是中景。
这跟他们以前熟悉的、电影中的陆严河,是不一样的。
陆严河是一个非常扛得住特写的演员,他的表演无论是什么题材、什么风格,都非常丰富而细腻的。在过往的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导演会浪费他的表演。但是,在《舟》这部电影里,陆严河的表演几乎是被大幅度地削弱。
不仅仅是他的表演,包括温生明和于孟令在内,都是如此。
也就于孟令出场那个檐下落泪的镜头好一点,其他时候,都和陆严河一样,仿佛画面中的某个配饰,而不是画面中的主角。
如果这些人看过平行时空一部叫《刺客聂隐娘》的电影,就会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跟那部电影太像了。都是非常“忽略”演员表演、完全只把角色作为镜头与画面的构成的电影。
同样一个表演,远景、中景或者是特写呈现,抵达观众心中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坐在这里观看电影的,大部分的阅片量都达到数以万计了。他们不至于说因为这样一种风格,就看得昏昏欲睡,也不至于看不出这部电影的好在哪里,但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这部电影用了三个如此杰出的演员之后,却如此地削弱他们的表演部分。
事实上,电影本身是好看的。
因为剧情发展得很快,这是一部强剧情的电影。三个大人、一个小孩之间的人物关系,不断变化,信息点带来诸多观看认知上的反转,电影的镜头语言又呈现出一种静水流深的深邃美感。很多人——尤其是偏爱这种艺术片的影评人,看得是很爽的。
这不是那种强现实主义的文艺片,这是真正在镜头语言上玩艺术审美感受的艺术片。
罗宇钟没有让每一幕都美得跟渲染过一样,可是影片的整体风格,就像让人走在一座古老的建筑里,它当然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值得人驻步停留观赏,但它每一个地方都属于这个整体,都笼罩在一种协调的、统一的氛围与美感之中。
一直到人物关系越来越紧张,温生明要杀死自己外孙的想法和计划越来越显露出来,他的自私、冷漠甚至是“无人性”的一面,不知不觉地被勾勒,终于,电影里开始出现一些于孟令、陆严河的特写镜头了。
但这样的特写镜头,又往往隐匿在角落、门后或者是转身的几个瞬间。
快得几乎让人无法琢磨他们的微表情。
转瞬即逝。
观众只能被留下一个几乎是直觉的感受。
陆严河的老朋友——
美国《综艺》杂志的专栏影评人汤姆·怀恩就在心中感慨了一句:真大胆。
比用三句话来说清楚一个情绪更难的,是只用一句话来说清楚。
同理,比用三秒钟来呈现一个特写镜头更难的,是一秒钟。
电影的节奏在悄无声息地加快。
这甚至没有通过配乐的节奏点来带动,全靠电影画面的剪辑。
汤姆·怀恩这一刻不禁叹了口气。
这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典型案例。
牺牲了对演员表演的突出,却让这部电影有着浑然天成的完整感。即使电影都还没有放到结尾,汤姆·怀恩也可以确信,这一定会是一部从头到尾都极为完整的电影。每一个镜头都浸润着“返璞归真”的至真、至净之意。
而当陆严河发现,最后电影真的在他的建议下删掉了“烧掉药包”那一幕,让电影中“父亲之死”的真相更扑朔迷离、没有任何直接线索可以将凶手指向陆严河之后,陆严河心中长松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