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第265章 开怼(一万字更新!)

其实,如果有办法的话,陆严河还是挺想帮一下毛佳阳的。上次如果不是毛佳阳发现了他笔记本电脑里的木马程序,他都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会发现,也不知道会被人知道多少私下的事情。

-

“你这个同学,是不是想赚钱?”陈思琦听完这件事,第一反应竟然是问这个问题。

“啊?”陆严河本来是想找陈思琦帮帮忙,问问她有没有什么主意,没想到陈思琦竟然突然来了这么一句。

陈思琦说:“他被他学长忽悠打白工,是为了赚钱吧。”

陆严河:“应该是想赚点零钱吧。”

“他缺钱吗?”

“应该还好。”印象中,寝室里的几个人并没有说家里条件很不好的。

陈思琦:“那可能就是想赚点零钱了。”

“那谁不想赚点零钱啊。”陆严河笑着说。

“也是。”陈思琦说,“无解,暂时想不到什么好主意,这件事也不值得把事情闹大,闹大了也只是各执一词,没有必要,就是你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这种人就远离好了。”

“嗯。”

“郁江那个疯女人,她写了一篇长长的檄文攻击我们,你看了吗?”陈思琦忽然问。

“还没有,刚才在跟《宁小姐》的导演贺函视频。”陆严河问,“她说什么了?”

“翻来覆去还是那些车轱辘话。”陈思琦说,“我都不想回应了。”

“那就别回应了。”

“嗯,对了,你这周六有时间吗?”陈思琦忽然问。

陆严河:“有空,怎么了?”

“我周末准备回玉明一趟,去拜访《生之余》的作者石夏老师。”陈思琦说,“想要向他邀稿。”

《生之余》和石夏是这个时空现当代文学绕不过去的里程碑,获得了华语文学最高奖项,畅销三十年,经典不衰,在严肃文学界,大家都好奇一个问题,石夏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石夏和《生之余》属于即使你没有看过,也一定听说过的作家和作品。

陆严河惊讶不已,“你想跟石夏老师邀稿?真的假的?”

陈思琦说:“在严肃文学的这些名家里,只有石夏老师在年轻人中也拥有大量的读者,跟《跳起来》的定位很接近,我们想要把《跳起来》的影响力做大,就必须邀请到更厉害的作家。”

“行,我跟你一块儿去,我需要做什么准备吗?”陆严河问。

陈思琦说:“不用,第一次去,人家肯定也不会答应我们,他这几年的创作速度并不像从前那么快了,国内的文学期刊都想要拿到他的稿子,我们这一次只能先建立联系,还是拜托了小茵姐,才辗转拿到了拜访他的机会。”

陆严河问:“那我们这一次就是单纯地打个招呼吗?”

陈思琦说:“我准备在第三期拿一页版面出来,做一期石夏老师的作品回顾,邀请主演过石夏老师作品改编影视剧的演员们表达他们对相应作品的回顾。这一次呢,也是想要请石夏老师为他作品影视改编表达一下他的看法。”

陆严河马上就懂了陈思琦的思路。陈思琦这是找了一个由头,想先认识石夏老师,然后再慢慢地搞定他。

对陈思琦的这个做法,陆严河只能说一声respect。

他不知道陈思琦是怎么有那么多的想法的。

如果说他用他的影响力把《跳起来》这本杂志给做出来了,那陈思琦就是用她自己的能力,在尽可能地把《跳起来》做大做强。

强悍不已。

陈思琦说:“争取能够在一到两年以后,拿到石夏老师的长篇小说的连载。”

陆严河震惊地看着陈思琦。他没想到,陈思琦竟然在打这个主意。他本来以为陈思琦只是想要约石夏老师写个短篇小说,或者写篇杂文而已。

陈思琦的想法和行动力,总是出乎陆严河的意料。

这也让陆严河反思自己,当他下意识地以为不可能的时候,实际上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的束缚和限定。

作为一个艺人,这当然是好事,约束自己不要逾矩,不要冒险,待在安全的区域,一切都是舒适的、进退有度的。

但他已经明确地知道,这不是他真正最后要成为的那种人。

-

事实上,在振华读书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可以在这里见到很多从前只是听说过或者在报道里面看到过的人物。

作家也是。

文学院不仅有很多的驻院作家,也经常邀请知名作家来学院开讲座。

陆严河几乎只要有时间,都会去参加。

倒并不是存着想要认识他们的那种想法,只是觉得这样的机会难得,能够现场听他们讲自己、讲文学、讲人生。

青年协会举办类似这样的讲座活动就更多了,不过他们邀请得更多的、一般是社会层面的知名人物。

因为他的身份关系,偶尔学校和学院有一些接待活动,也会叫上他一起。这种时候,他的出席是象征着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代表性。

在这个方面,陆严河早已经调试好自己的心情,并不会觉得这些事情耽误了他的时间。他甚至觉得,这些经历也很好,能够跟最顶尖的人物近距离地接触,了解他们的为人,观察他们的行事作风。

在振华读书,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却让陆严河感觉每天都在充实自己。

压力一直很大的课程和作业,仿佛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单,身边各种“神人”和“牛人”带来的刺激,跟各种大咖见面聊天的收获,等等。

这里汇聚着最顶尖的人们。

但同样,陆严河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他想找到的任何奇才。

一珑在玉明工作,每一期的版面设计出来以后,她都会带来振华,跟陆严河见面,请他当面看。

陆严河本来还说不用她亲自跑,只需要扫描发给他邮箱就好。

一珑却说,印刷出来的效果跟在电脑屏幕上看是有色差的,陈思琦不在玉明,只能他来看。

第三期制作好以后,一珑就跟陆严河说:“你们要不要再专门找两个美术编辑?现在我一个人负责一整本杂志的设计和排版,压力其实很大,万一我生病或者有急事中断了工作,没有人可以接替我的工作。”

这是实话。

陆严河跟陈思琦一商量,陈思琦说:“咱们也没有必要去外面找,我们学校都有设计艺术专业,除了这个专业,还有很多牛人,我们不如就在学校发布招募公告,招募美术编辑,这样同在一个学校,很多事情沟通起来也方便。”

陆严河觉得这主意可行。

于是,一珑做了一份招募公告,他们两个人都打印成了海报,发到了自己朋友圈,也张贴到了学校的宣传栏。

辛子杏见到他们两人的朋友圈,还诧异地来询问,是不是跟一珑的合作出问题了,陆严河解释了一番,辛子杏才点了点头。

邮箱收到了五十多封简历,都附上了自己的设计作品。

美术编辑不仅负责版面设计这些基础工作,在目前这个阶段,也包括其中的插图和绘画——这都是需要他们根据文章内容去寻找相应的、合适的作品,跟作者或者版权方谈下来。

陆严河、陈思琦、一珑三人了三次面试,才把这五十多个人给全部聊了一遍。

等这些事情陆陆续续地做完,天气更冷,十一月忙忙碌碌地过去,迎来了第一场带着雪雨的冬风。

雪淅淅沥沥地落下,又被雨水冲刷。

寒风忽然刺骨,一出门,仿佛被千刀割肉。

这个时候,陆严河终于拿到了《凤凰台》的剧本最终稿。

《凤凰台》终于要开机了。

陆严河参加了两次剧本围读,还有一次因为跟上课时间撞上,缺了席。

《凤凰台》是一部大戏,数得上名字的演员有六十多号人,一个剧组浩浩荡荡,上百人的制作人员。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