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隐约熟悉

就算宝钞要烂,那也不能烂在自己手里,不然岂不是要归怨于己身?

经这提醒,朱厚照也没心情继续操练了,他留了一队旗手卫的士兵清除地上粘着的宝钞,自己则悻悻的回宫去了。

裴元了解完情况,觉得劝说朱厚照彻底放弃印刷宝钞的计划,应该有几成把握了。

岑猛接着说起的,就是张锐的案子。

今天户部开衙的时候,宋春娘就去户部与人对质说辞了。

等到户部的人,听宋春娘问起,“为何放了几十年不用的铜版能够完好无恙,很多存放不到一年的铜钱却毁损锈蚀,需要报废重铸的时候”,一个个都变了脸色。

宋春娘又提出要验看保存铜版和铜钱的仓库,并查看截至本月有多少铜钱锈蚀,结果那户部主事听完后,直接默不作声的离场了。

不过片刻,再出来和宋春娘对线的,直接换上了户部尚书孙交。

户部尚书孙交有着老财税人的从容,直接对宋春娘道,事情已经查清楚了,是保存铜版的几个库吏为了逃避责任,这才谎称铜版无恙,稍后户部必定奏明天子,以正视听。

至于其他推定性的争议,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户部对西厂的拨款可从来没有含糊过。

宋春娘见好就收,也没得理不饶人。

等朱厚照在回宫的路上,得知户部自爆,是有吏员为了避责才罗织谎言,以图侥幸。

那铜版经历了几十年的保存,早就腐蚀的不堪用了。

朱厚照大怒之下,责令将那些吏员严办。

又让人立刻释放了洗清嫌疑的张锐。

再一个消息,就是和宝钞有关了。

一整个上午,宝钞的价格都在上蹿下跳,根本没什么规律可言。

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也不辨真假的传播着。

倒是有人注意到了“泉字号”对宝钞的收购价格到了“十五贯兑换一文”。

这样逆势抬价的现象十分罕见,也正是因为罕见,引来了极多的关注。

一些有心人观察的久了,忽然灵机一动,从一些急于出清宝钞的钱庄以更低的价格买了一些宝钞,倒卖去了泉字号。

结果泉字号来者不拒,统统在“十五贯兑换一文”的价格吃下。

虽说“泉字号”的钱庄目前只有十三家,兑换的窗口处理业务也比较慢,但是不少人都亲眼看到“泉字号”连续承兑了许多大额的抛单,而且吃了这么多宝钞的抛单之后,“泉字号”的承兑依然很坚定。

价格也始终维持在“十五贯兑换一文”,没有丝毫动摇。

一些没能排上交易的人,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心中的焦虑也慢慢缓解了下来。

裴元听岑猛说完宝钞的事情,心中有些担忧。

他倒是不担心后续出现的挤兑,可能会冲击泉字号,他担心的是一旦形成泉字号的独角戏,很可能会让大明宝钞成为一潭死水。

那该怎么让宝钞留在更多人的手中,并且有限度的的流动起来呢?

裴元想了好久,也没什么太好的办法。

这会儿宝钞重收的利好已经兑现,短期内也没有什么能更进一步刺激宝钞估值的事情了。

除非现在就掏出“一条鞭法”,不然的话,想让更多的人真金白银的投进来还是有难度的。

可是现在掏出“一条鞭法”的条件完全不成熟。

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没有自下而上的力量,就只能成为浮于表面的空谈。

裴元现在还未能完成对山东的有效掌控,如果没有一块地盘,能对新法做出快速的有效验证,那么新法就很容易在上层动摇、下层质疑的氛围下,成为人人喊打的政治正确。

这就像当年的“刘瑾新政”一样,刘瑾被骂的十恶不赦、一无是处的时候,也没人敢说新政哪里错了。

可尽管如此,没能推行下去的刘瑾新政,依旧成了恶政的代表。

裴元琢磨良久不得其法。

这时,便听有人回报,说是云不闲巡视完各钱庄回来了,听说千户醒来,特意求见。

裴元将云不闲唤了,直接向他问道,“这一上午,各处钱庄费了多少银子?”

云不闲正是为此事来的,连忙说道,“十三家钱庄,总共掉了三千多两银子。”

裴元听得大吃一惊,“怎么这么少?”

就算现在的宝钞币值很低,但是架不住现在的流动性很大,交易量只要起来了消耗起白银来可是很快的。

何况现在的行情几乎是在单方面的收购宝钞,卖出的宝钞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云不闲连忙道,“属下得了千户的指示,一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想到霍韬、田赋二人乃是千户的左膀右臂,又是智囊一样的人物,于是一早就去求教了二人。”

“霍韬考上了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田赋却正好在兵部观政,于是属下就去请教了田赋。”

裴元闻言,先是赞许点头,旋即也有些自省。

霍韬和田赋是他费尽心机攥到手里的两位人杰。

当初裴元考核这二人的时候,就对他们的机谋百变很是认可,当初考核两人时的那场隔空斗法,也让裴元大有收获。

如今倒是忽略了这两人的助力。

裴元示意道,“且说说看。”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