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精致利己

第 精致利己

只是形势所迫,严嵩也不好不接,只得硬着头皮道,“这不是严某该听的。”

“这……”裴元果然犹豫了。

随后道,“也罢,这件事还牵扯到左都御史、吏部尚书、前后的两任兵部尚书,以及几场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

“我裴元固然可以信任惟中兄,但有很多事儿,我也得为其他当事人保守秘密。”

严嵩人有些麻了,不是,怎么就说到这个了?

大家还能不能愉快的聊天了?

而且裴元那些半遮半掩的话,和全说了有什么区别?

这次的恩科,首倡者就是左都御史李士实。

而李士实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那是因为当时朝野都认为,身为刘瑾余孽的陆完功高难赏,必须得让陆完亲自清理那些残党,做为当狗的投名状。

所以,李士实必须要给陆完腾位置。

而根据那时候的一些传言,朝中的大佬们,给李士实安排的位置,就是礼部尚书。

李士实对去礼部的兴趣很大,他带往礼部的政绩,就是提出了这次恩科。

要是再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后来,李士实往礼部的调整出了变故,朝廷急需要给陆完再腾出一个位置。

那么左都御史之外,最合适陆完的职位,自然就是兵部尚书了。

这也就应了裴元刚才提及的前后两任兵部尚书的事情。

严嵩作为受到刘瑾乱政影响的江西人,一直在关注着朝廷对刘瑾恶政和刘瑾恶党的清算。

是以对那时候的朝廷变化十分关注。

何鉴身为兵部尚书,就算没有陆完这样亲率大军的功劳,也得有个运筹帷幄的苦劳。

再说也没有为了晋升下属,就直接把上司撸掉的道理。

严嵩记得,那时候朝廷为了解决这个两难的局面,似乎一度打算从李士实和何鉴中举荐一人入阁,从而给陆完腾出位置。

可是后来的结果,让人大为意外。面对入阁的诱惑,何鉴竟然直接请辞,以高风亮节的姿态,让出了兵部尚书的位置。

如果单看这些的话,恐怕不管是谁,都会对这段时间的朝局变动有些困惑。

但是,裴元刚才的话还泄露了更多的信息,那就是他还提到了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

当时搅动朝廷风云的大案,又和上述人事变动相关的,那无疑就是“边宪、萧翀案”和“马中锡案”了。

“边宪、萧翀案”的刀口,对准的是在平叛时对地方官员们大开杀戒的何鉴。

“马中锡案”的刀口,对准的是识人不明的杨一清。

何鉴的隐退,定然是因为“边宪、萧翀案”的反复。

那“马中锡案”呢?

裴元刚才多余提到的吏部尚书又是什么意思?

严嵩隐隐觉得,这不能按着逻辑推敲下去的关键缺口,就藏着前段时间朝局变动的秘密。

而这样的秘密,随口就被裴元丢入了他严嵩的耳中。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