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0章 翻天覆地(第一更,求订阅)

他擡手在烟灰缸里按了灭烟蒂,目光扫过桌角迭放的报纸:

《曼谷新闻》头版用醒目的标题写着他们访问的新闻。

在过去的几天之中,电视上,报纸上到处都是与之相关的新闻报导。

他们去过很多地方,从滨海的工业园区到高速铁路,甚至他们还去了农村。

他们看到了很多,也见到了很多。

而现在看着电视里的新闻,李良玉的脑海中想到的是什幺呢?

是来自母校的邀请。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到那里讲学。

「21年了。」

站起身走到玻璃推拉门旁,透过玻璃看着北方,而他的思绪却飘回了21年前——想起那年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护送着老师一起离开的那一幕。

当时他只是出于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尊重和爱护。但是这个选择并不是没有代价的。

就这样站在推拉窗边的他,默默的抽着香烟。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而且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李良玉经常接到世界各国的讲学邀请。

但,唯独这一份讲学邀请,让他陷入了犹豫之中。

毕竟,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是怎幺来到这里的。

在过去的21年里,他见证了整个南阳地区经济腾飞的奇迹,并不仅仅只是暹罗。

从sEA开始,从大马到暹罗,再到掸邦,所有的地方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的经济都像装上了喷气式引擎一样,一飞冲天。

经济上的繁荣带来了科学以及教育上的进步,他们在科学技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令世人所瞩目的,甚至并不逊色于经济。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赤道奇迹」并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辉煌,同样还有科学上的奇迹。

相比之下,另一边呢?

脑海中浮现出电视机中的那些画面,那是其他的学者去讲学时拍摄的画面——那些大学里不仅使用着几十年前的教学设备,甚至,就连同他们的教材也是极其落伍的——有很多内容都仍然停留在五六十年代。

这样的差距是肉眼可见的。

差距,并不仅仅只是经济上的,在技术上同样也是如此。

可此刻看着电视里其坦然面对「速度」、主动拥抱「差距」的姿态,心里忽然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欣慰,有期待,还有一丝难以言说的心情。

和很多人不一样,他来到这里不过只有21年。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