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2章 刺破铁幕的利剑(第一更,求订阅)
不怪他们会冒出这样的想法,毕竟,人类永远无法想像自己从不曾见到的事物。
哪怕就是在另一个世界,在21世纪20年代,哪怕是在星链上天的时候,仍然有很多人认为那是痴心妄想。
况且是现在呢?
发射77枚卫星组成「铱星系统」,没有人会怀疑它的可行性,即便是没有可回收式火箭,人类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无非就是成本更高而已。
但是只要抱紧军方的大腿,这个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是属于可以负担的范围之内。
但是,发射上万枚甚至几万枚卫星。
这无疑就是在说梦话了。
哪怕是现在有了可重复使用的火箭,一下子发射几万颗卫星,现在也是天方夜谭。
毕竟,那可是卫星,并不是汽车。卫星是一个一个制造的,它不像汽车一样是由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
几万个卫星,它的价格绝对是天文数字!
感受到他们的目光,李毅安却笑着说道。
「大家肯定觉得这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考虑问题。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可回收火箭,它的发射成本下降了99%。既然发射成本降低了,那幺卫星呢?」
李易安把手指向了面前的卫星,然后说道:
「我们为什幺不能够设计一种廉价的卫星?这种卫星可以采用大量的符合航天标准的民用处理器,同时,我们可以设计一种标准卫星。嗯,就是可以流水线生产的那种。就像汽车一样,可以源源不断的利用工业机器人和流水线生产出来。
他的寿命需要是5~10年,如果成本能够降低90%,那幺哪怕就是2-3年的寿命,也是非常合适的。」
其实,这个也就是星链的套路了,它就是大量采用普通民用硬体来降低卫星的成本,虽然它的寿命很低,但是它的成本更低,而且还是可以在工厂里源源不断生产的「耗材」——就像生产手机一样,在黑灯工厂里被不断的生产出来。
这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在70年代末被提出来之后,真是让所有人全都呆住了。
他们愕然的看着阁下,目光中除了震惊,也就只剩下震惊了。
此时他们甚至都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内心中的感受。
而接下来呢?
就是一个卫星的科普了,卫星本身并没有什幺特别黑科技的,柔性太阳能板,相控阵天线,雷射器,合金外壳这样东西——现在还真的挺黑科技的。
但是,只需要指明一个方向就好,有了这个方向之后,他们自己就会进行相应的研究。
而且,在「铱星系统」中所有卫星同一轨道高度同一轨道倾角;但是未来如果真的投入几万枚卫星的话,自然不能使用这样的轨道。所以,李毅安又提到了他的轨道是没有特定构型、可随用户需求而调整,有多种轨道高度和轨道倾角。
「……卫星采用轻质化设计,并设定了自毁程序,在寿命末期将自主离轨,并预留机动能力避免与其他目标相撞。」
在李毅安聊完他对卫星通信的想法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被惊呆了。他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甚至陷入了深深的怀疑之中,毕竟,他们用了几年的时间去完善的构想,别人仅仅只用了几分钟就设想出了更加完美的构想。
而且这个构想更具有操作性,甚至——更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