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九州蜕变(第一更,求订阅)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草……”
优美的歌声在长崎的街头回响着,这个最近几年流行的一首歌,在路边的书店有人驻足在那,不少人都选购着那位刚刚去世的先生的书籍。
听着收音机里的歌,王东海偶尔的也会跟着哼上两句,他很喜欢这首歌,也喜欢读书,也就是这样了,对于工程师来说,他并没有多少时间读书,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这倒不是因为他喜欢加班,而是因为九州造船是九州的支柱产业。
九州造船的前身是战前日本的三菱长崎造船所,他不仅是战前日本最大的民间造船厂,而且早在 “大和号”的二号舰“武藏号”。战争期间也制造了大量的军用舰船和商船。
虽然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给这座城市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但是并没有给船厂带来多大的损失。
与横须贺的海军吴工厂被整体拆迁到长安不同,这座大型船厂被整体保留了下来。并且重组成为九州造船。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甚至比太平船舶更早进入市场——早在战争结束不到半年,就开始接受修船订单,一年后开始建造商船。
靠着日本的工程师和工人,九州造船很快就全面恢复生产,不仅在战争结束的次年恢复造船业务,而且还利用战时未完工的军舰部件建造军舰,甚至还包括三艘潜艇。
也正因如此,九州造船是亚洲地区少有的几个既可以建造商船,又可以建造军用舰艇的企业。
在汽车进入船厂后,王东海并没有去那个正在建造的 ——那是建造武藏战列舰的地方。而是去了另一个船坞。
一进入封闭式的船坞,就能看到焊的火星子,王东海的视线越过交错的吊臂与管线,终于落在船坞中央那具黝黑的庞然大物上——柴电常规动力潜艇的艇身已具雏形,流畅的水滴线型艇体像一头蛰伏的钢铁巨鲸,在弧光灯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隐约能看见内部精密的管线轮廓。
“目前艇体焊接完成95%,柴油发电机组和蓄电池舱段已安装到位,下月初开始进行内部设备的最后调试,明年可以如期下水。”
负责现场的工程师迎上来,王东海没立刻说话,目光顺着潜艇平滑的舷侧慢慢扫过,喉结轻轻动了动:
“进度没问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