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7章 超米赶欧窗口期(第二更,求订阅)

能主动去咬人,总好过自己去动手吧!

随后,李毅安又和他聊了一些外务上的问题,虽然刚刚从哈萨回来,但是聊着聊着,李明宇还是提到了他上周去欧洲时听说的事情。

“……当时,经济考察团刚刚抵达德国,北威州州长屈恩在欢迎宴会上说,“贷款 ,贷款 。

另外,在法国也是如此,因为那边要搞 ,并且愿意提供贷款。而且在考察团还没回来,法国巴黎银行董事长已经先一步到京了,一过去就提出了 。……”

听着李明宇提到的这些,李毅安微微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是啊,资本也要找出路呀。现在虽然俄国推行战略扩张政策,可是为了给资本找出路,他们却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和资金,对苏联是如此,况且是那边呢?”

有时候,现实真的很神奇,与想象中的封锁不同,在那边与西方各国接触后,西欧五国非但没有封锁,反而争相借钱给他们。

究其原因是什么?

是西欧各国正在经历经济危机,资本过剩,开工不足,千亿游资都盯着那个巨大的市场。因为想和他们拉上关系的企业太多,代表团坐汽车已经参观不过来了,只好搭上军用直升机,一上午就走访三个厂子。

军用直升机还是其官方主动提供的。

其实这就是冷战的常态,尽管是冷战对手,西方银行和政府却竞相以优惠条件贷款给苏联,因为这其中有巨大的商业利益——贷款通常与出口信贷绑定。也就是说,西方贷出的钱必须用于购买贷款国的商品,比如德国的工业设备、美国的粮食。这直接拉动了西方的出口和就业。

而且也是政治上的“缓和”政策: “缓和”时期。通过经济联系将苏联纳入西方金融体系,被认为可以增加其依赖性,从而约束其行为,维护战略稳定。

这种慷慨的借贷在另一个世界,会在明年年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实施制裁,包括严格限制信贷。贷款利率变得更高,条件也更苛刻。这标志着“缓和”时代的结束,也加剧了苏联 。

“阁下,暹罗和那边签署了经济协议,那么我们会不会……”

不等李明宇把话说完,李毅安就直接了当的说道:

“我们和西欧不一样,我们的资本是有去处的,南洋自由贸易区、韩国、东非甚至南非,都需要我们的资本,对于我们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发展,而不是为资本寻找去处,我们欧洲之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这正是sea与西欧最大的区别。

资本不过剩,开工也是充足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市场足够大——仅仅只是自由贸易区,去年成员国的经济总量为 。

如果再加上韩国的 ,更重要的是,整个自由贸易区是一个快速工业化的地区,对于资本的需求,远远超过其它任何国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