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的工程师,甚至满脸疑惑的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电子计算机”。
“应该没有那么大吧。”
周必成不解的看着他们,问道:
“你们没有用过电子计算机吗?那你们计算用什么?”
用什么?当然是各种计算尺和铅笔了。看着尼古拉他们使用的计算尺,无论是周必成,还是其它人都呆住了。因为在南洋……他们早就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这些繁琐的计算工作了。
“我们还有一台手摇计算机!”
这一位建筑师在一旁说道:
“我们还会去和它进行计算。”
面对这样的回答,周必成他们立即呆住了,他们压根就不知道,在苏联,他们把计算机技术的研发列为机密,除非了军方之外,只有少数研究所、大学有资格接触到计算机。
对计算机技术和很多技术的研发上,苏联一直使用的是战争模式思维——就是高度保密。没有像美国那样,将新技术不断公开,并应用到经济领域,而市场的需求,刺激着企业的投入,不断的推高电子产业水平。
反观将电子计算机视为“最高机密”的苏联,到最后拉垮到了哪一步?另一个世界,八零年代,就连东大对于苏联在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拉跨程度都感到震惊。他们到苏联后的观察,到处所使用的,都还是老式的手摇计算机。而且,使用计算机的也只有国家各部门,其他的企业,几乎不见有计算机,甚至就连大名鼎鼎的苏霍依设计局,居然是用计算尺进行各种计算。以至于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还停留在 !
可,这就是现实。
很快,在日古利工程指挥部里多了一台机器,那台看起来有点像是打字机和小电视机的结合体,被抬上桌子的时候,不仅尼古拉等人来了,甚至就连汽车工业部副部长古谢夫也来了,甚至就连不少职员也挤到了这间办公室里。
“这就是电子计算机吗?”
“怎么这么小?不是说有几间房子大小吗?”
在人们高度关注中,周必成为这台王安 ,用于进行工程计算和其它工作的。
当电脑打开,黑色的屏幕上闪过“王安电脑”四个黑色大字时,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击力是难以言喻的。
“这上面写的是什么?”
古谢夫问到身旁的翻译,一旁的翻译告诉他这是“王安的电子大脑”时,他的眼前一片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