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仁直接选择了沉默。
“化肥大概是 ,也只有少数百姓有使用化肥的习惯,每年的进口量不区几十万吨,但相较于三十年代,使用量已经增加了好几倍,唐山如此,其它的国家更是如此,在落后地区,工业产品的使用是滞后,我们需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消费习惯。”
“消费习惯?”
李国仁有点梦,要是左孝翰在这里,肯定会明白李毅安的想法。
“对,就是消费习惯,而这种消费习惯的建立,就与我们帮助他们建立的基本工业体系有一定的关系。”
抽了口烟,李毅安的神情略显得有些得意,他继续说道:
“国仁,现在咱们南洋也是一个装备工业大国吧,十年前,所有的工业装备都需要进口,而现在呢?已经能够生产大型尖端工业设备了。从工业装备上来说,咱们既是买家,也是卖家,但是,你仔细看看,这几年,咱们卖过多少大型工业设备?”
“阁下,大型工业设备的价格昂贵,只有少数国家能够买得起,比如唐山,但是唐山更倾向于引进苏俄设备。”
李国仁补充道:
“所以大型工业设备更容易受到政治影响。”
“政治!”
李毅安说道:
“它确实是会影响很多事情,但——如我们给他们一个不能拒绝的理由呢?”
“不能拒绝的理由?”
“对,就是像我之前说的——帮助他们建立一套基本的工业体系,对于那些立志实现国家富强的政客来说,他们会拒绝吗?”
李毅安,挥动着指间夹着的雪茄,说道:
“怎么说呢?咱们南洋的确是个装备工业大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咱们都能造。而且,咱们的装备工业技术水平,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没有多少差距的,这并不是吹牛,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其实,这正是李毅安最得意的地方,南洋的工业发展路径和东大有点类似,东大就曾得到过苏联全方位帮助,一五计划期间,有 ,他们从人才培养,装备建设,工业规范等等,正是在这种手把手的帮助下,东大才得已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工业体系。
而南洋呢?
靠的则是四万多德国、意大利以及日本专家学者以及从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拆回来的机器,再加上从美国引进的工业装备,建立起了一套工业体系,与唐山的几千名苏联专家不同,南洋的这些智力人才,最后基本上都留在了南洋,他们早就成为了南洋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