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连串的问题,引经据典,直指核心。
那吏部郎中显然没料到东宫会问得如此细致,额角微微见汗,支吾着试图用「风评甚佳」、「上官举荐」等理由搪塞。
李承干适时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压力。
「朝廷设考功之法,旨在激浊扬清,赏罚分明。若标准模糊,仅凭风评,则何以服众?何以体现公平?」
「此例若开,恐伤天下实干官吏之心。此份考功覆核,暂且搁下,请吏部补充详实数据、列举具体事功后,再行呈报。」
他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要求。
补充材料,合情合理,吏部郎中无法反驳,只得讪讪领命。
轮到兵部议题时,贺兰楚石率先发难。
他针对兵部提议调任的一名折冲都尉,提出质疑。
「据职方司所呈,此员原驻守河西,善守不善攻,今调往安西某前沿军镇,该镇近年时有小股游骑扰边,需主动出击清剿。」
「以守城之将,置于需进取之地,是否人地相宜?兵部考量其调任,是基于其以往守城之功,还是评估其具备出击之能?可有其骑射、野战操演之考评记录?」
兵部职方司郎中被问得一愣,调任考量往往涉及多方因素,甚至包括人际关系、派系平衡,有些确实难以摆在明面上细说。
他试图强调该都尉经验丰富、忠诚可靠。
贺兰楚石不为所动,语气冷硬。
「边镇将领调遣,关乎边境安全,非同小可。岂能仅以经验、忠诚概之?」
「若无具体能力匹配之证据,此调令恐欠稳妥。依末将看,亦当暂缓,请兵部重新审议,或另举荐更合适人选,并附具其胜任之明确理由。」
李承干端坐上方,静静听着属官们的质询,偶尔在关键处微微颔首,表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