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谁能公开反对「以正朝纲」呢?
李承干早有腹稿,从容道:「孤以为,择其要者,深入查问。」
「例如,吏部近年考功,优等者众,然其政绩是否皆名副其实?兵部于边镇将领升迁调补,其考量是否周全,是否尽合规制?户部于各处粮秣转运、库藏盘查,其帐目是否清晰,程序是否严谨?」
他提出的这几个方向,看似泛泛,实则精准地覆盖了昨日反对声音最强烈的几个领域——吏部,长孙无忌影响力所在。
兵部,李??直辖。
户部,与财政相关,由房玄龄统领。
他没有点名任何具体的人或事,却划出了明确的「查问」范围。
杜正伦沉吟道:「殿下,东宫听政,虽有参详之权,然直接质询部司,恐有越权之嫌,易引纷争。」
李承干颔首,表示认可。
「杜卿所虑极是。故孤之意,非是越俎代庖,而是于显德殿听政时,对送呈之相关奏疏、条陈,详加询问,要求主事官员到场解说,或令相关部门提供更详尽之依据。」
「凡有疑点不清、程序有亏、或与既定章制明显不符者,东宫可行使驳议之权,要求其重新厘清、完善,甚至暂缓施行,报请父皇圣裁。」
他看向赵弘智:「赵卿精于典制,届时便由你主责,依据《贞观律》及各部司职掌,审核各项程序、文书是否合规合制。」
赵弘智肃然拱手:「臣遵命。」
李承干又看向贺兰楚石。
「贺兰卿于军旅边务有所了解,兵部及诸卫府有关将领升迁、边镇防务调整之议,便由你重点关注,务求其荐举理由充分,堪合军务实需,符合朝廷铨选之规。」
「末将领命!」贺兰楚石应道,眼中闪过一丝兴奋。
这既是重任,也是机会。
李承干最后对杜正伦道:「杜卿文采斐然,熟知经史,便请你总揽全局,协助孤梳理各方奏议,确保东宫驳议之言,引据充分,立论严谨,不授人以柄。」
杜正伦深深看了太子一眼,他从这番话里听出了远超以往的缜密和冷静,躬身道:「臣,必竭尽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