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总教习,客座教习

南开大学新校址位于津城西南的「南开洼」,不属于外租界,此处原为护城河与墙子河交汇形成的湿地。

八年前,1922年,校长张伯苓选定此地营建新校,历时两年填平洼地、修筑道路,最终在 1923年建成首批建筑。

韩慕侠打声招呼,四人进入其中。

陈湛也是第一次进入百年前的大学学堂,不得不说,相比于津门三不管地带的脏乱差,大学已经是象牙塔一般的存在了。

几人从东门进来。

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思源堂(教学楼)、秀山堂(行政楼)、木斋图书馆(图书馆),三者呈「品」字形分布,围合出开阔的中央广场。

此时的天气正好,春夏交界,不少学生在广场之上背书,书声琅琅。

学生们对陈湛四人并无奇怪,看一眼便不再理会,有些学生认识韩慕侠,会上来打招呼。

有人称呼『韩教师』,有人称呼『韩教习』。

韩慕侠一一回应,每次到了学校这片净土之中,少了许多危险和勾心斗角,韩慕侠都会放松很多。

陈湛三人也很开心,现在的大学培养出的人,大部分都能成为国之栋梁,不是只会读书的书呆子,而且南开很重视实践。

不然也不会专门增设国术课,聘请韩慕侠为武术教习,现在甚至想邀请陈湛这个武林盟主。

穿过广场,进入秀山堂行政楼,见到了闻名天下的教育家,张伯苓先生。

张伯苓五十多岁,比韩慕侠大不了几岁,但看起来苍老很多。

张伯苓不认识王子平和马英图,但知道中央国术馆,毕竟他算是国府的人,半官方半民间。

多年后也正式参政,任国民参政会副议长。

所以他对几人很热情,带着众人游览校园,谈天说地,聊的都是武林和民间,丝毫不提政治。

张伯苓对政治并不是很热衷,若不是日后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成平地,或许他一辈子也不会参政。

校内保留天然水域,形成「曲池芳荷」的园林意境,沿墙子河畔种植垂柳,此时已经发出新枝嫩芽。

张伯苓说起正事。

「陈先生,咱们聊了一会,你是性情中人,我也不隐瞒什幺,在我看来,体教结合是正道,读书人不能手无缚鸡之力,练武的师傅也不应该大字不识。」

「咱们不说效仿保定府军校,培养的都是能文能武的将军,但至少可以强身健体,多几分自保的力量,到时候八国联军再进城,跑起来都没力气。」

张伯苓的话,众人都很认同,他见识确实比大多数读书人要多。

而且很多地方都已是如此了,南开开设了国术课程,京城几个名校也是如此,金陵更是,连带着中央国术馆内也有文化课。

「张先生说的极对,如果文武分家,文人羸弱却一辈子都是上层,武人大字不识,都是泥腿子,便还是封建帝制那一套,这些年的革命白闹了。」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