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将一部中国电影引入韩国。
这行为本身,在当下的韩国文化语境中,就带着一丝微妙的“政治不正确”。诚然,官面上鼓励“文化交流”,引进优秀外国作品可以丰富国内市场,激发创作灵感。
但骨子里,“文化立国”的核心是“输出”,是“倾销”,是像好莱坞那样,将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包装成商品,强势地推向其他国家。
世界上,目前似乎只有美国的好莱坞拥有对全球,包括对韩国,进行文化倾销的绝对实力和地位。
韩国自身,还处在奋力追赶、渴望成为“输出方”的阶段。
那么,像他这样,反向操作,将邻国——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巨大市场潜力,且同样在文化产业上奋起直追的邻居——的作品引进来,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未能紧跟国家战略的主流步伐。
意味着他的公司缺乏足够的本土创作能力和输出能力。
意味着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为“他者”做嫁衣。
圈内同僚表面恭贺他眼光独到、生意兴隆,背地里未必没有“郑泰元只会做二道贩子”、“靠引进中国片赚钱”的讥讽。这种声音虽然轻微,却像一根根细小的刺,扎在他的自尊和野心之上。
他知道,如果不是借着“中韩文化交流年”的东风,以及此前《初恋这件小事》出人意料的成功所营造的良好氛围和商业范例,他很难如此顺利地将这部纯粹中国大陆生产、带有浓郁中国都市气息的《我的野蛮女友》推上韩国的院线。
这种生意,做一笔,就少一分“开拓者”的光环,多一分“渠道商”的标签。
它带来的利润是实实在在的,但对他在韩国文化娱乐产业内部地位的提升,作用有限,甚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这绝非他想要的长久根基。
他渴望的,是成为像cj entertainment、showbox那样的行业巨擘,不仅在本土市场呼风唤雨,更能将韩国电影、韩国明星、韩国文化成功地推销到海外,尤其是那个近在咫尺、庞大无比的中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