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311:巡视关东

约莫四十分钟后,车队抵达项目现场。

放眼望去,昔日略显荒芜的土地上,已然是一片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塔吊林立,脚手架密布,工人们如同蚂蚁般忙碌。

夯土的声音、搅拌机的轰鸣、金属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

在王盛等人的规划中,这个影视城绝非简单的几栋仿古建筑。

它要复原的是从清末到民国初期,关内移民闯关东过程中形成的典型聚落形态。

从简陋的“地窨子”、窝棚,到逐渐成型的移民风味土坯房村落,再到带有奉天特色的商业街市,力求在建筑形制、街道尺度、材质感上最大限度地贴近历史真实。

王盛在一众官员和项目负责人的簇拥下,头戴白色安全帽,深入工地视察。

“王总,这边是‘移民屯’区域,您看这墙体的夯土工艺,我们特意请了鲁省的老匠人过来指导,力求做出那种历经风雨的沧桑感。”项目总工在一旁详细介绍。

王盛伸手摸了摸刚刚夯好的土墙,感受着那粗糙而坚实的质感,点了点头:“细节是关键。一砖一瓦,一门一窗,都要经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我们做的不是一次性布景,是要能反复使用、经久耐实的实景基地。”

“明白!王总您放心,所有木料都是真材实料,砖瓦也是按照老工艺定烧的。韩三坪董事长上次来视察,也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项目负责人连忙保证。

王盛又询问了工期节点、材料储备、冬季施工预案等问题,对方一一作答,显然对项目极为上心。

离开“移民屯”,又驱车前往不远处的《闯关东》剧组拍摄现场。

剧组正在“老奉天街”区域拍摄一场重头戏。

这条街是影视城一期工程中完成度最高的部分,青石板路铺就得平整而富有岁月感,两侧商铺、酒肆、客栈、药房的幌子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内部还是毛坯,但外立面已经基本呈现出了清末民初的市井风貌。

导演霍健起正坐在监视器后,全神贯注。

他穿着件半旧的夹克,眉头微蹙,显然对某个细节不太满意。

“咔!”霍健起喊了停,拿起对讲机,“道具组,右边第三个幌子,对,就是‘福隆绸缎庄’那个,颜色太新了,做旧!立刻!还有群演,走路不要太快,你们是出来讨生活的,不是赶集!”

他的声音不高,但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对细节的苛求。

王盛没有立刻上前打扰,而是站在外围,安静地看着。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