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凭借着一股韧劲和某些上不得台面的运作,郑泰元总算撬开了一道缝隙。
《初恋这件小事》定档于 。
此时学生寒假已过,暑期未至,并非传统的观影高峰。
但郑泰元自有算计:避开大片扎堆的锋芒,或许更能让这部风格清新的影片脱颖而出。
而且,韩国社会普遍实行周末双休,周末票房占比通常能达到全周的60%甚至70%,只要口碑能发酵,依然有机会。
拿到了上映许可,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对“中国制造”抱有偏见的韩国观众,愿意走进影院。
郑泰元深谙营销之道,他仔细研究过王盛在中国为《初恋这件小事》策划的一系列宣传方案,决定将其核心策略“一比一复刻”到韩国。
他坚信,人类对于纯真爱情和成长共鸣的情感是共通的。
泰元娱乐的宣传团队迅速行动起来:
校园渗透:雇佣了大量大学生兼职,在汉城、釜山、大邱等主要大学城及高中附近,大量张贴设计精美的海报。
海报突出了高媛媛清纯甜美的形象和黄小明阳光帅气的侧脸,文案着重强调“中国现象级青春电影”、“触动千万少女心的纯爱故事”。
网络造势:虽然在 ,但初代的网络社区和论坛已经开始活跃。宣传团队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了大量“软文”,以“意外发现一部超赞的中国电影”、“中国版的《情书》?”等标题吸引眼球,并附上从中国搬运过来的、经过剪辑的唯美片。
媒体预热:钱在一些娱乐报刊和有线电视的综艺节目里,投放了影片介绍和主创访谈(使用主创在中国接受采访的素材,配以韩文字幕)。
然而,初步的市场反馈却给郑泰元泼了一盆冷水。
预海报和宣传文案公布后,在韩国本土的网络论坛上,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占据了主流:
“???(什么?中国电影?不是功夫片?)”
“?.(中国也能拍出这种青春电影?意外啊。)”
“,.(女主角挺漂亮的,像韩国艺人。)”
“..(只看广告还是别抱期待为好。中国电影果然还是…)”
“?(是宝岛电影吗?)”(混淆概念者亦不乏其人)
刻板印象的力量是巨大的。
许多韩国网民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拍出画面精致、情感细腻的现代都市爱情片。
在他们想象中,中国的影视作品要么是飞来飞去的古装武侠,要么是反映农村苦难的写实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