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冯晓刚心里那团火,就没真正熄灭过。
他做梦都想再回到大银幕上,让灯光暗下,让公映许可证亮起,让成千上万的观众在电影院里,为他编织的悲欢离合或哭或笑。
那才是他想要的!
可机会在哪儿呢?
北影厂已经蜕变为中影集团,韩三坪和王盛搞得风生水起,势力越来越大,电视电影流水线开足马力,影院电影也是一部接一部,俨然成了气候。
那里早已没有他冯晓刚的位置。
艺术中心这边,郑小龙虽然收留了他,但重心显然只在电视剧和那些更“艺术”、更“高雅”的项目上,对他想拍影院商业片的那点念想,支持有限。
就在他觉得自己快要在这日复一日的电视电影拍摄中,把那点锐气和才气都磨平了的时候,一个人,带着一种他既熟悉又陌生的气味,找上了门。
这人叫董坪。
在圈子里,董坪是个名头不算顶响亮,但细究起来能量却不小的人物。
他长得斯斯文文,戴着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但镜片后的那双眼睛,却总闪烁着一种精于计算的光芒。
他不是那种扎根创作一线的艺术家,更像是一个游走于资本与创作之间的“掮客”或者说……“投机客”。
他参与过《荆轲刺秦王》那种烧钱的大制作,也搅和过《有话好好说》那种带着点黑色幽默的都市片,甚至连姜纹那部至今命运多舛的《鬼子来了》,背后似乎也有他若隐若现的影子。
陈恺歌、张亿某、姜纹……这些顶尖大导的名字,都曾与他的履历产生过交集。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人手眼通天,至少,在搞钱和整合资源方面,很有一手。
但跟那些已然成神的大导合作,董坪清楚,自己永远只是个“高级跟班”,话语权有限,利润的大头也落不到自己口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