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216:《红旗》

“王总,您找我?”周放语气恭敬,带着知识分子的沉稳。

“坐。”王盛示意周放在对面坐下,开门见山:“有个紧急任务,需要你们历史组优先处理。”

周放立刻挺直了背脊,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准备记录。

“我打算做一部主旋律电视电影,暂定名《红旗》。”

王盛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沉静:“背景设定在 。核心故事,聚焦于为保障广场旗杆顶端那个简单的电动升旗装置能万无一失,而在幕后默默奉献、克服重重困难的一群普通人。”

他脑海中浮现的是《我和我的祖国》中《前夜》单元的经典框架,但需要根据这个时代的技术条件、叙事节奏和审查环境进行改编和填充。

“主角可以设定为一个对技术有着近乎偏执严谨的工程师,或者经验丰富的工匠。”王盛继续勾勒着故事轮廓:“他临危受命,负责确保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必须顺利、准时、毫厘不差地升起。过程中,他会遇到材料短缺、技术瓶颈、时间紧迫、甚至身边人的不理解等各种困难。”

“故事要突出的是什么?”周放一边飞快记录,一边抬头问道,眼神专注。

“突出的是‘敬畏’与‘执着’。”王盛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强调道:“对历史的敬畏,对责任的执着。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有的只是在历史洪流的某个节点上,一群小人物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意义非凡的任务,倾尽全力的赤诚。

情感要真挚,细节要经得起推敲,要能让观众感受到,共和国的旗帜之所以能迎风飘扬,离不开这些无名者的汗水与智慧。”

他看向周放:“你们先去探访故事原型,等敲定好再动笔。”

周放合上笔记本,推了推眼镜,语气坚定:“王总,这个题材很有意义,我们组保证完成任务!”

“好,去吧。”

……

傍晚,华灯初上。

王府饭店“江南阁”包间内,古色古香的装饰透着雅致,窗外是京城渐起的璀璨夜景。

王盛在蔡怡浓的陪同下准时抵达。

包间里,一位约莫三、四十岁、梳着油亮背头、穿着考究西装的男人早已等候在此,见到王盛进来,立刻满面笑容地起身相迎,步伐迅捷,姿态放得很低。

此人正是宝岛知名经纪人兼制片人夏雨顺。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