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199:《当幸福来敲门》(上)

下班后,他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穿过熟悉的厂区生活区,邻居工友热情地跟他打着招呼:“陈工,下班啦?”“哎,回了!”

回到家,是厂里分配的公房,面积不大,但整洁温馨。

妻子李玉梅(宋玬玬饰)正在公用厨房里忙碌,锅里炖着白菜粉条,热气腾腾。

儿子陈小强(芭图饰),趴在炕桌上写着作业。

晚饭时,陈建国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旧报纸仔细包好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打开,是一套崭新的《英汉大词典》。

他脸上带着点小得意,对儿子说:“小强,好好学,将来考大学,出国留学!爸给你攒钱!”

李玉梅笑着嗔怪他乱钱,眼神里却满是温柔。

这是一个典型的、依赖于“单位”的东北工人家庭,虽然不富裕,但稳定,有盼头。

陈建国信奉“厂子就是家,技术就是铁饭碗”,他床头贴着“先进生产者”的奖状,柜子里放着那本象征着他知识和地位的《英汉大词典》。

然而,时代的洪流无情地拍打而来。

工厂大礼堂,黑压压坐满了工人。

主席台上,领导面色凝重地念着文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产业结构调整”、“阵痛期”……一个个陌生的词汇,像重锤一样砸在每个人心上。

当念到“陈建国”的名字出现在第一批下岗名单时,他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眼镜片后的眼神充满了茫然和难以置信。

他技术过硬,是厂里的劳模啊!怎么会?

散会后,他茫然地随着人流走出礼堂,手里多了一本薄薄的《下岗证》和一个装着寥寥几张“买断工龄款”的信封。

背后墙上,“……”的红色标语,在冬日的惨淡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家庭的温馨假象迅速破裂。

李玉梅的抱怨和焦虑与日俱增,她比陈建国更早地嗅到了危机的气息,开始偷偷联系南方打工的同乡。争吵成了家常便饭。

“你就守着你这点技术等死吧!厂子都不要你了!”

“我能怎么办?我除了会开机床,我还会干啥?”

“去南方!去鹏城!那边机会多!难道要我跟小强跟着你一起饿死吗?”

最终,在一个清晨,李玉梅提着简单的行李,决绝地离开了这个曾经充满希望的家。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