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缓缓驶出部委大院,汇入京城冬日略显稀疏的车流。
韩三坪靠在舒适的后座椅背上,闭目养神了片刻,忽然开口道:“这个老朱,其实也不容易。”
王盛闻言,看向他。
韩三坪依旧闭着眼,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王盛听:“魔都那边,情况比咱们这边复杂。上影厂是老牌劲旅,底子厚,人也傲气;原来的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过来的永乐,还有电视台那边,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老朱能把这几方势力捏合起来,组成集团,自己坐上头把交椅,背后不知道费了多少心思,平衡了多少利益。他搞整合,搞集团化,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的,不整合,内部就先乱套了,更别说应对外面的竞争。
他今天在会上看似在维护旧体系,实际上,他比谁都清楚分账制是大势所趋,他不过是想借这个机会,把分账的比例和结算周期定得对他更有利,顺便逼着下面那些更保守的省级公司跟他一起转型,方便他以后管理。他是在借我们的力,办他的事。”
王盛默默点头。
朱泳德确实是个人物,他的阻力并非来自观念守旧,而是源于利益博弈和内部整合的需要。
“不说他了。”韩三坪摆摆手,睁开眼,目光恢复了平时的锐利,转向王盛:“咱们自己的事要紧。会上说了要稳定产出影院电影,你之前提的那几个项目,规划得怎么样了?不能再像《30天》这样,搞突然袭击,得有个章法。”
王盛坐直了些,显然早有腹案:“韩厂,已经初步规划好了四个项目,确保今年不断档。”
“哦?具体说说。”韩三坪来了兴趣。
“第一个,霍健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王盛介绍道,“这是根据作家彭建明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的,剧本由霍导的爱人苏小薇老师亲自执笔,讲述一个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带着接班的儿子走最后一次邮路,父子间情感交融的故事。
风格会比较温情,写实,带点散文诗的味道。预计三月底四月初,等西南地区天气暖和了,就在湘西一带选景开拍。这两个月主要进行前期筹备,堪景、定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