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113:三千越甲可吞吴(上)

第 (上)

一九九七年二月十七日,农历正月十一。

北影厂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复苏景象。

春节的慵懒被紧迫感取代,空气中弥漫着机油、灰尘以及一种名为“希望”的躁动气息。

厂区主干道上,人流络绎不绝,比年前更加密集。

许多面孔是陌生的,带着各地的风尘与口音,眼神里混杂着好奇、期盼以及一丝初来乍到的局促。

这些人,便是韩三坪与王盛主导的“电影厂联盟”在春节假期后吸纳的新鲜血液。

经过一个假期的发酵与各厂内部的动员,原本“十八路诸侯”派出的千余名“兵丁”规模,随着“十八路诸侯”变成“三十路诸侯”,如同滚雪球般急剧膨胀,骤然增加了两千多名来自天南海北各电影厂的技术工人——灯光、摄影、录音、美工、化妆、场务、司机……几乎涵盖了电影制作的所有基础工种。

此外,还有五百多名年龄多在二十岁上下的各电影厂子弟,他们或是找不到工作,或是怀揣着对京城、对影视圈的向往,被一股脑地塞进了北影厂这个巨大的“熔炉”。

三千多名外厂职工+子弟,将由北影厂和盛影传媒开拓的各类业务共同消化。

而那五百多名子弟兵,则明确划归盛影传媒麾下,由王盛直接安排。

上午九点,北影厂主楼前那片不算宽敞的小广场,被黑压压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

三千多人聚集于此,呵出的白气在清冷的空气中连成一片,低声交谈的嗡嗡声如同闷雷滚动。

他们穿着各色服,有些还带着行李包裹,场面颇为壮观。

王盛站在主楼门前的台阶上,穿着一件黑色的羽绒服,没戴帽子,冷风吹拂着他略显凌乱的头发,却吹不散他眼神中的锐利与沉静。

韩三坪站在他身侧稍后的位置,双手背在身后,面色肃穆,如同定海神针。

厂保卫科的人员在外围维持着秩序。

王盛拿着话筒,运足中气,清朗而有力的声音清晰地传遍了广场:“各位老师傅,各位兄弟姐妹们!我是王盛,盛影传媒的负责人!”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