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七年一月一日,元旦节当天下午。
冬日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京城的大街小巷,节日的气氛尚未完全散去。
报亭前,最新一期的《京城晚报》刚刚上架,很快便被市民们争相购买。
文化娱乐版面上,一篇标题颇为醒目的评论文章吸引了众多目光:
《“电视电影”vs“续作情怀”:跨年夜荧屏对决,谁更得民心?》
文章开头简要回顾了昨晚同时段播出的《家和万事兴》与《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的基本情况,点明前者以“全国首部贺岁电视电影”为卖点,覆盖全国数百家电视台;后者则依托经典ip和港星噱头,固守京城本土市场。
文章认为《家和万事兴》提出的“电视电影”概念成功吸引了眼球,其制作精良度确实向电影靠拢。
画面、音效等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电视剧,展现了电影厂体系的技术优势。
而《万事如意》则延续了《编辑部的故事》一贯的室内情景喜剧风格,制作上中规中矩,未能带来太多新意。
笔者指出,《家和万事兴》的喜剧效果主要依赖于赵苯山、郭大等笑星的个人魅力和极具生活气息的表演,笑料通俗易懂,情感诉求直接强烈,尤其适合家庭集体观看。
而《万事如意》的幽默则更偏向语言技巧和京城地域文化特色,需要一定的语境和理解门槛,“其‘王蒴式’的调侃与讽刺,在跨年阖家欢的氛围下,或许不如前者那般‘老少咸宜’。
文章引用了一份来自“本报街头随机抽样调查”的数据。
数据显示,在昨晚九点至十二点这个时段,选择观看《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比例高达68.5%,而观看《万事如意》的比例为19.3%,其余家庭选择了其他频道或活动。
文章分析,巨大的平台差距是重要原因,但节目本身的气质与跨年节点受众需求的契合度更是关键。
文章最后总结道:此次对决,与其说是艺术高下的比拼,不如说是市场选择与传播策略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