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此同时,京城内的竞争态势也愈发清晰。
面对《家和万事兴》携“联盟”之势、覆盖全国的多点开,京城电视艺术中心与冯晓刚筹备的《编辑部的故事之万事如意》,宣传攻势也全面铺开。
报纸上、广播里,出现了《万事如意》的广告。
宣传重点除了“原班人马再聚首”、“贺岁喜剧”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重磅加盟:港星万梓莨倾情出演”。
这在九十年代中期,利用港星的影响力来吸引观众,仍是一张有效的牌。
然而,圈内人一看便知差距。
《万事如意》的播出平台,最终定在了京城电视台文艺频道,而非覆盖面更广的京城综合频道。
播出时间虽然也安排在跨年夜,但时段与《家和万事兴》在京城台影视频道的播出时间有所重迭,形成了直接的擂台对垒。
这其中的意味,不言自明。
京城台高层在平衡各方关系后,显然做出了倾向性选择,将更具政治意义和市场潜力的《家和万事兴》放在更重要的平台,而将自家艺术中心的作品置于次级频道。
尽管《万事如意》顶着大爆ip续作的名头和港星噱头,但在“全国首部电视电影”和覆盖全国六百多家电视台的庞大声势面前,显得局促了许多。
郑小龙和冯晓刚心中憋着一股火,却也无能为力。
市场的选择,资源的倾斜,乃至上层的态度,都已经明朗。
这场原本被他们视为“京圈”内部新旧势力之争的贺岁剧大战,在《家和万事兴》走出京城、成为“全国性事件”的那一刻,胜负的天平就已经倾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