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一句一句地哼唱《中国人》的旋律。
他尽量让音准和节奏稳定,遇到复杂或是转折的地方,就反复多哼几遍。
几位师傅全神贯注地听着,手中的笔在五线谱本上飞快地移动,不时停下来和王盛确认某个音符或节拍。
就这样,在闷热的录音车间里一待就是大半天。
汗水浸湿了王盛的白衬衫,几位师傅的额头也满是汗珠。
他们反复推敲,一段旋律往往要磨合十几遍甚至几十遍,直到王盛觉得感觉对了,几位师傅也确认谱子记录准确无误为止。
接下来的几天,王盛几乎泡在了录音车间。
几位师傅根据谱子,开始动用车间里有限的音源和合成器,一点点编织伴奏。
这个过程更是磨人。 。
王盛的要求不高,大概能听出调在那就行。
经过连续三四天近乎不眠不休的打磨,伴奏总算是初步成型。
虽然受限于设备,无法和后来的精良制作相比,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算是一份完成度颇高、气势恢宏的伴奏带了。
旋律流畅,节奏铿锵,编配上也尽量体现了王盛要求的宏大叙事和民族特色。
伴奏搞定,接下来就是录制人声小样。
王盛想着这首歌交上去后,不知道会是那路神仙听,便决定自己亲自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