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皱了皱眉:
“这个三郎真是墨迹,吐蕃作乱打过去便是了,有什么好研究的?”
她起身拿起对讲机,直接喊了李隆基的名字:
“三郎,你想商议什么,直接在对讲机中说吧。”
李隆基说道:
“薛讷老将军请战,但他年事已高,朕担心老将军有意外,想择一年轻将领,又恐群臣反对……”
这家伙想问问公孙大娘和李白,看历史上是谁出征的,打算偷个巧。
太平公主明确反对这种投机行为:
“时间线已经改变,不能盲目参考历史……三郎,军国大事是需要一言堂的,你的心意坚定,出征之人才会有所倚仗,这跟处理政务是截然相反的。”
处理朝堂的政务,需要妥协和平衡,达到各方都满意结果,但军事不一样,战争一旦打响,只有两个结果,输或者赢,就算做出分类,也只是小输、大输和小赢、大赢。
要是用和稀泥的平衡术指挥大军,那主将之人必将瞻前顾后,既怕贻误战机,又怕损失太大……处在这种矛盾中,是很难打胜仗的。
短短几句话,说得李隆基信心大增:
“多谢姑姑,侄儿稍后让人送些点心到一元观。”
太平公主说道:
“点心就免了,还是送大胜的捷报吧……仙长扶持你,是希望你全面压制异族,若做不到,母亲那边,或许就该动别的心思了。”
“姑姑放心,三郎知道该如何做!”
结束对讲,李隆基拿着对讲机回到武德殿,将墙上挂着的一把佩剑取下来,双手递给了请战的薛讷:
“老将军,当年汝父三箭定天山,平定了西域多年纷争,如今吐蕃作乱,朕别无所赠,此剑乃我登基时所配,希望老将军能斩将夺旗,打出我大唐的威势!”
薛讷感激涕零,跪下来双手接剑:
“敢问陛下,此战谁人监军?”
李隆基大气的一挥手:
“没监军,一切由老将军做主,朕只有一个要求,把高原上那群喂不熟的狗彻底打疼,此战不要俘虏,所有吐蕃人就地斩首筑京观!”
薛讷已经不知道说什么好了,但出于谨慎,还是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