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怎么硬钢国产片这是拿塑料跟人铁撞呢。”
“谁让人家有技术呢?我们这边还在为一个特效场景多加十万预算吵半天,人家直接了接近五个亿美金。”
“这不是钱不钱的问题,是电影工业的系统性差距。”
业内是一片哀嚎。
此时一些公知评论迅速占据了社交平台,声音尤为激烈。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我们的导演能拍3d巨作嘛?还是说又要等多年后.”
“国产电影在工业化上的落后,至少二十年。好莱坞能拍《阿凡达》,我们的大导演只能拍《三枪》,这就是现实.”
“《阿凡达》真的是大梦一场,震撼了一代人,至于我们,永远停留在小规模、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为什么我们永远只能在‘低预算’和‘低质量’中自我陶醉”
“别谈什么情怀、文化内涵了,没有技术支撑的电影注定是二流。”
在这股舆论压力中,公知们的声音更是具有压倒性的力量,他们不遗余力地贬低着中国电影的现状.
这些话并非空泛,因为大部分的国内导演的影片都在《阿凡达》的压力下显得暗淡无光,那种反差感令人痛苦,尤其是对于国内导演来说.
网友这边则是两派混战。
有人坚持情怀论,有人高喊技术为王,互相辩到深夜。
此时,陆训则是一脸高兴,甚至巴不得《阿凡达》迅速超过《火星救援》的票房记录
可能也是看到业内人员都在反思,沉寂许久的他,再次按耐不住,借着《阿凡达》冒了个泡:
“面对《阿凡达》的纯净,我们应该羞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