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其他华语媒体也趁着机会开口提问:
“吴导,您刚才在典礼上关于署名问题的回应引发全球热议,很多人说您说出了华语电影人一直想说却不敢说的话,您怎么评价这件事?”
吴宸语气依旧温润,但眼神多了几分分量:“电影里有主角,也有背景;有字幕,也有署名。
署名不是荣誉,那是来时的路。任何来时的路,都值得被记住。”
这句话一出口,旁边有专人特意翻译了一番,几位外媒记者交换了一下眼神,纷纷记了下来。
就在这热烈氛围中,一道普通却略显尖锐的韩语发音突然穿透了前排。
“我是来自韩国k文娱日报的记者,有个问题想请教吴宸导演。”
人群顿时安静了一下。
一位身穿灰色西装的韩国男记者站在后排,在获得引导员点头后走近一步。
他的神情好像没有敌意,但语气里那种夹着“旁观者视角”的质感,让周围几位记者纷纷收笔。
因为经验告诉他们,接下来很可能是一场“语言对峙”。
“吴导,今晚您在颁奖典礼上的发言,被很多人称为‘文化立场的表达’。
但您在这样一个国际场合强调本土署名,会让人觉得华语电影圈在借奖项扩大影响、甚至有意制造对立?”
话音落下,现场短暂安静。
这是个“带刺的枕头”,表面柔软,实则针锋。
尤其是“扩大影响”“制造对立”这几个词,几乎等于在暗示吴宸把一场艺术庆典搞成了“立场宣言”。
吴宸望了那位韩国记者一眼,神色不动:
“我理解你们对‘坚持归属’这件事比较敏感,额,不好意思,表达词语有误,应该是比较脆弱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