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骁骑营

所以第一期学生中,大部分都是战争孤儿。

但随着北疆生活条件改善,越来越多有见识的百姓意识到学堂的好处,不仅能学本事,还能让孩子有个好前程。

即便家里少了个劳力,也少了一张吃饭的嘴,而且学生在学堂里也会放羊、干活赚伙食费,并不算白吃白住。

所以,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将孩子送进学堂,学生的数量自然一期比一期多。

但还是那句话,大浪淘沙,留下来的才是真英雄。

秦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第一是为了提升整体的素质,但更重要的还是挑选并培养精英人才。

将整个秦国的精英纳入管理之下,为我所用。

听着赵烈的介绍,李骁微微点了点头,对金州武备学堂的发展还算是满意。

又转头看向了旁边的一名独臂中年男人,沉声问道:“武参军,当初建武备学堂,是以金州和大漠为试点。”

“如今大漠学堂的情况如何?其他几所学堂呢?”

武刚,乃是金州老汉民出身,官至副千户,当年与乃蛮人的战争中断了一臂,选择转业,并被李骁任命组建金州武备学堂。

是学堂的第一代总教官,将金州武备学堂管理的有声有色。(见 )

可以说,如果不转业的话,如今的武刚至少也是个万户。

不过,转业之后的他,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

第一批学生试点成功后,李骁便决定扩建北疆学堂体系,在大都护府之下建立了教育司,与度支司、盐铁司等司部平级。

任命武刚为教育司参军,统筹北疆所有武备教育事务。

听到李骁的问话,武刚上前一步,躬身回道:“启禀大王,大漠武备学堂规模比金州略小,第一期学生有两百三十五人,第二期学生有五百零八人……”

“除了金州和大漠之外,阴山、伊犁、甘肃的武备学堂也已步入正轨。”

武刚继续说道:“阴山学堂现有学生三百余人;伊犁学堂靠近七河,战事频发,孤儿更多,有学生六百人。”

“甘肃学堂因刚建立不久,规模最小,仅有三百余人。”

金州和大漠是秦国的基本盘,一个是政治中心,一个是经济中心,很多政策都会优先落地这两州。

但其他各州也在稳步推进。

除了武备学堂,教育司还在每个千户所建立了‘府学’。

因为很多百姓不愿意将学生送进学堂,毕竟那便意味着家庭缺少了重要劳动力。

但北疆的教育事业还需要继续推进,至少要让更多的人识字。

于是,府学便相应的建立了起来,它没有武备学堂那么全面、专业,更像是扫盲班。

因为条件有限,每个千户只能安排一两名先生,核心任务就是教孩子识字。

哪怕只认识自己的名字,会写一二三,也是好的。

此外,教育体系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便是战争孤儿。

所有战争孤儿都集中在专门的营地抚养,雇佣了女工照顾他们的生活,相当于孤儿院。

等孩子长到六岁,会根据性别分流:女孩进入女工学校,学习纺纱、织布等手艺,能养活自己即可。

时代环境有限,让她们安安稳稳长大,结婚生子,为北疆繁育人口,便是尽了本分。

男孩则会进入武备学堂接受军事化训练,但学堂实行严格的淘汰制,每年考核,合格者升级,有医学、工匠天赋的会转去专门学校培养。

连续不合格的,会先留级,若仍无进步,便会安排去国有牧场放羊,不再浪费教育资源。

并非放弃他们,只是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或许等他们长大之后,也梦在战场上能大放异彩,但肯定要比学堂出身的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

李骁边向营地里面走着,一边听着武刚对各学堂、府学、幼学的简单介绍,不时的点着头。

沉声说道:“教育是百年大计,是关乎我大秦基业的根本。”

“府学扫盲、幼学养基、武备育才,缺一不可,你们做得细致,很好。”

说话间,众人已经来到了训练场。

只听见马蹄声、喊杀生、呼喝声不断,学生兵们正在进行各种训练。

有的在做引体向上,手臂青筋暴起;有的在练习马刀劈砍,动作利落;还有的围着沙盘,在教官指导下推演战术。

陈牧之正带领几名队员调试虎尊炮,校准炮口角度。

虽然是骑兵,但也要对火炮有一定的涉猎,至少在关键时刻能顶替炮兵,进行简单的工作。

而就在这个时候,陈牧之的目光看向了远处的人群,瞬间,心神巨震。

“那是~”

“大王!!”

为首者身着暗金龙纹甲胄,身形高大挺拔,气势非凡。

虽距离尚远,可与记忆中李骁的神态一模一样。

三年未见,大王还是如此神武。

上一页目录下一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