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十万关中军北伐,引蛇出洞

咸阳城外的金帐内,李骁正手持锦衣卫传来的密报,看到“金国于中都发现冀州鼎”的字样,嘴角勾起一抹嗤笑。

“女真蛮子倒是学聪明了,知道用九鼎造势了。”

他将密报扔在案上,语气中满是不屑:“正好,日后我北疆军攻入中都,便将这所谓的‘九鼎’全部收入囊中,凑齐一套,届时问鼎天下,更能证明我北疆才是华夏正统。”

一旁的亲卫百户张雄,忍不住附和道:“大都护英明!”

“届时九鼎归北疆,天下百姓定会知晓天命所归。”

李骁不置可否,又拿起另一份奏报,关中已有大概一万多户百姓“自愿”迁往灵州。

看到这则消息,他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眼中露出满意之色。

“关中人口稠密,本就该向灵州、漠北这些边荒之地移民。”

“只有让百姓在边荒扎根,开垦土地,才能将这些地方变成华夏的固有领土,成为我北疆的基本盘。”

“不过,一万户还远远不够,待平定关中,就算是费十年之功,也要再迁个十万、二十万户过去。”

疆域的稳固不仅靠武力,更靠百姓的定居与开发。

只要边荒之地有了足够的人口,有了农田与村落,才能真正成为北疆的根基,再也不用担心被其他势力夺走。

就在李骁思索移民规划时,帐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探骑来到帐中:“大都护。”

“金军……金军准备进攻咸阳了。”

“十万大军将于两日后越过渭河,分东西两路而来。”

“东路夹谷沙宁率领四万步骑从渭南出发,西路完颜纲亲自领兵,由长安北上,目标正是咸阳。”

“哦?终于来了?”

李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非但没有丝毫慌乱,反而笑出声来:“鱼儿总算上钩了,我还以为完颜纲这老狐狸要在长安龟缩到冬天呢!”

李骁最担心的,就是金军死守长安。

因为长安城高大坚固,就算是神威大炮想要轰破城墙,也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

城中还有六七万兵力,其中一半都是与宋军在大散关血战过的金军精锐,战斗力极强。

若是其他普通军队守城,只需要攻破城墙,守军意志力便会崩溃,拿下城池不费太多力气。

关中金军精锐的战斗意志只会更强。

若是他们龟缩在城里,只守不攻,北疆军就得一寸一寸地争夺,打一场惨烈的巷战。

到时候免不了要与金军一对一换命,太不划算了。

更何况,渭南还有夹谷沙宁的援军,虽被洪水淹了些,但其主力还在。”

中原战场那边,宋军恐怕挡不住金军,最迟秋天便会分出胜负。

若是北疆军与长安金军纠缠数月,等到金军援兵从河南赶来,到时候腹背受敌,别说拿下关中,恐怕连延安、庆阳都守不住。

所以李骁才故意放出西平府叛乱的消息,又挖开渭河堤坝遏制金军粮草,都是为了威逼利诱金军主动北伐。

李骁站在金帐前,看向远处的渭水,眼中满是自信,对着旁边张雄说道。

“金军离开了长安城那座龟壳子,到了一马平川的平原上,那就是咱们北疆铁骑的天下!”

“骑兵对冲,咱们还从没怕过谁。”

不过,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只是这场戏演得太真,连咱们军中不少将领都信了西平府叛乱的消息,这段时间天天来问我后路安危。”

不久后,北疆各部将领齐聚金帐。

与此同时,几名士兵押着一群人来到帐外,为首的正是夏国齐王李遵顼,身后还跟着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夏国旧贵族。

李骁指着他们,对将领们道:“所谓的西平府叛乱,实则就是这群人的小打小闹,早就被咱们给扑灭了。”

这群夏国贵族们,当初侥幸逃进山里没有被捉,不满北疆统治,想复辟夏国,推举李遵顼为帝,结果行事不密,刚起事就被当地民兵扑灭了。

毕竟北疆军已经为当地百姓初步分了田,百姓们见到了光明,自然不愿再置身于黑暗之中。

所以,这些叛军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呼百应,反而困难重重。

而这次平叛中,一支叫‘红会’的娘子军却是立了大功。

她们原本是反抗夏国统治的义军,但是对北疆军也没有好感,认为和夏军是一丘之貉。

北疆军平定夏国之后,她们便躲进了山里。

不过,经过了这半年多的观察,她们发现北疆军的确是给百姓分了田,百姓们的日子好过了很多。

甚至很多女人的丈夫、儿子都回来了,家里同样分了田,于是这支娘子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此次也算是投名状,李骁下令对娘子军的主要人物赏赐,甚至是重用。

将领们闻言,顿时松了口气,原来西平府的叛乱早已平息,后路根本无忧。

李骁看着众人放下心来的模样,继续下令:“把李遵顼吊在大营辕门前,示众三日。”

“告诉所有将士,灵州无忧,咱们只需打败长安的金军,不用担心后路。”

“末将遵命。”

将领们齐声应命,眼中满是振奋。

此前的担忧一扫而空,只剩下对金军的战意。

“竟敢离开长安城,那便让他们有来无回。”

(本章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