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城,大都护府内。
此时已入夏季,中原早已是酷暑难耐,北疆的风里却还带着几分凉意。
李骁穿着件玄色单衣,领口袖口绣着暗纹,正坐在上首的木椅上,指尖漫不经心地敲击着案几。
而在案几上,则是摆放着几枚钱币。
这是汤谷钢铁厂刚刚铸造出来的北疆新币样板。
北疆大都护府建立不过两年,百废待兴,而且这两年中,北疆大部分时间都在对外征战。
如今,李骁终于也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币制改革了。
一直以来,北疆的钱币杂乱不堪。
基本上都是通过战争掠夺来的。
金国、宋国、夏国、王廷、东西喀喇汗国,甚至就连更西方的钱币都在流通。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以前,是因为北疆的人口较少,货物流通基本上是靠着以物易物的方式。
如今,随着五十万甘肃汉民北上,商业逐渐开始发达。
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货币标准了。
“北疆,需要自己的钱币。”李骁说道。
于是,命令下达到了兵械司。
兵械司掌管北疆的重工业,甲胄、农具等等各种铁器铸造都来自于兵械司。
铸造区区钱币,根本不在话下。
难得是设计。
为此,李骁亲自为北疆新币提名。
北疆重宝!
此时,兵械司参军李东志站在一旁,介绍案几上‘北疆重宝’的样品。
首先是铜币,外圆内方。
这个形状已经被华夏使用了千年,自然有它适用的道理,李骁也没有准备进行改变。
步子太大,容易扯蛋。
只是在具体样式上进行了重铸。
铜币的正面写着‘北疆重宝’四个大字,反面则是两个字和两个图案。
左侧图案为一个圆形的太阳,右侧是弧形的月亮。
上侧是个‘一’字,下侧是个‘文’字。
一枚铜币便是一文钱。
度支司参军韩久远拿起铜币样本仔细观摩,轻轻的敲了敲,微微点头。
对着李东志问道:“李参军,这北疆重宝铜铅比例几何?”
李东志说道:“六成铜,三成铅、一成锡。”
听到这话,韩久远若有所思地说:“与宋国钱币的比例相似啊。”
李骁在一旁开口道:“铜钱的铸造本质上是为了流通,而不是为了精美。”
“不是铜含量越多就越值钱。”
后世有一个经济学原理叫做‘劣币驱逐良币’。
指的是同等价格的货币,但实际价值不同的时候。
百姓们总会选择将质量更好的良币收藏起来,或者融化重铸。
反而是劣币在市面上大面积流通。
所以,北疆重宝的实际价值不需要太昂贵,与宋国的钱币持平就足够了。
而且这个铜铅比例还是李骁严格控制的结果,最终的目的还是流通起来。
听闻李骁的简单介绍,韩久远大受震惊,对李骁更加敬佩。
他很聪明,只是时代限制了眼界,但这些事情却是一点就通。
接下来,李东志拿起第二枚钱币说道:“韩参军,这四枚钱币都是大都护亲自设计。”
“铜币的价值与当前流通的各国铜币一样。”
“而我手中的这枚叫做‘小银币’,价值等同于一百枚铜币。”
这是一枚银币,比铜币要小很多,同样是外圆内方的形状。
正面写着‘北疆重宝’,背面则是日月图案,以及‘百文’两字。
普通百姓的交易基本上是以铜钱为主,涉及到大宗交易的时候才会使用金银。
大概的兑换比例便是一千文铜钱,兑换一两银子。
十两银子兑换一两金子。
只不过有时候钱币金额不凑整,商人需要用剪刀将一两银子剪开,然后在用秤杆称重,剪下来的银屑得用蜡粘起来。
甚至还得用牙咬辨成色,麻烦至极。
于是,李骁专门为银币设计了两种样式。
大银币的实际价值和标定价格都是一两银子,兑换一千文铜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