漕帮弟子叹了口气,“临清钞关乃天下之首,钱粮集中之地,上上下下都想掺合,各种手续是一道接一道,即便我们漕帮经常打点,也得耗一整天。”
“在下已做了安排,诸位进城休息一晚,待到明日下午,估计就能离开。”
“也好。”
李衍点了点头,并未多说什么。
他们好走,得罪这里的人也没什么,但难免要给漕帮添麻烦。
得了红印贴,漕船才得以靠岸。
临清城的繁华不用说,《金瓶梅》中的故事,便发生在此地,如今市面上流传的各种市井话本故事,近半都与此地有关,可见其在大宣朝百姓心中的地位。
曾有到达松江府朱泾镇时,作诗形容朱泾镇:
“万家烟火似都城,元室曾经置大盈。估客往来都满载,至今人号小临清。”
松江府朱泾镇,便是前世的上海,如今被叫“小临清”。
即便入夜,喧嚣和繁华也扑面而来。
尤其李衍有嗅神通和耳神通,各种细节都瞒不过他的探查。
河岸巷口,堆成小山的江南毛竹正被脚夫们扛进商铺,竹梢扫过“苏杭绸缎”和“松江布”的招幌,扬起一片细尘和南音的叫骂声…
巷尾的晋商骡马队踢踏过青石板,里面几名汉子却操着北疆口音,身后竹筐背篓里,还隐约传来泥土和老山参的味道,应该是和晋商合作的赶山人…
西岸,七十二座官窑已升起晚炊,窑口喷吐的黑烟与晚霞纠缠。
浑身是汗的窑工们正搬着砖,砖面“景隆十三年窑户张”的戳记还清晰可辨…
那是临清贡砖,因采用黄河“莲土”和近二十道工序,“击之有声、断之无孔”,成为京城皇宫的主要建材,每砖皆刻有烧制时间、窑户及工匠姓名。
还有明显来自江南的精致画舫,里面不仅有丝竹曲乐之声传来,还有女子轻笑声,葱白小手,将磕掉的生皮扔进水里…
码头酒肆传出猜拳声,扛完包的短工们蹲在檐下,就着大饼喝粗酿烧刀子,有人醉醺醺骂了句:“马太监的爪子伸得比运河还长!”旁人忙捂他嘴,眼神瞟向税吏的灯笼……
放眼望去,李衍竟莫名想到了《清明上河图》。
“这里确实热闹,长安都比不上!”
就连沙里飞也发出了一声感叹。
夜幕彻底降临时,陈家漕船终于泊进南门码头。
李衍等人踏着跳板上岸,只见远处城门尚未关闭,露出满城灯火。
因为怕那些小吏再动歪心思,所以他们又将大大小小的行李搬出,叫来一辆牛车,在漕帮弟子带领下,吱吱呀呀向着城中走去。
临清的繁华,夜晚尤甚。
沿街两侧,所有店铺都未关门,灯火通明,街上仍旧行人如织。
随行的漕帮弟子嘿嘿笑道:“诸位大侠来的也巧,这临清城的晚上,好耍的地方多了去了,光柳巷便有整整三条,扬州瘦马、米脂的婆姨、甚至罗刹国的婆娘都有,若是想听曲子,南来北往的班子也都能找到…”
“听曲儿就算了。”
李衍微微摇头,“这地方可有什么特色吃食?”
“那可多了!”
这漕帮弟子显然也是个吃货,毫不犹豫说道:“这临城是繁华之地,那些个商帮很是有钱,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江南的冰湃鲥鱼、什香面,北方的羊肉锅子,应有尽有,若是肯钱,‘菜将军’也能亲自下厨…”
说话间,自己已经忍不住咽了口唾沫。
“哦?”
李衍也来了兴趣,但正要询问,便被前方喧哗声打断。
但见远处街道中央,各立一拨江湖人,握着兵刃怒目而视。
左侧为首的,是个穿灰布短打的精瘦汉子,拳架起手,左手成“象鼻拳”虚扣腰眼,右臂长袖垂若流云,脚掌在地上蹬出痕迹,显然已用了暗劲。
李衍眼睛微眯,“孙膑拳?”
孙膑拳,相传乃战国军事家孙膑所传,并无明确记载,因修炼者多穿长袖衣,故亦称“长袖拳”,号称三百六十手相连,鸡腿龙腰泼猴性,拳型多以“象鼻拳”为主,在鲁州一带比较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