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煌龙一本正经道:“技术就是要勤耕不辍,用进废退,多练才是根本,老师指点也只是带进门,修行在个人。”
“对对对,刘老师,您说的对。”董桥山点头如拨,如果不是怕自己阴阳怪气,那就是啊对对对了。
可面对刘煌龙,他不敢这么讲。
刘煌龙今年三十九岁,已经是主任医师、教授,而且已经升正高两年,杰青“辈”人物,家里更有一个‘院士’泰山作为老靠山。
并且,刘煌龙近几年的科研产出十分丰富,与中南医院的兰华罗教授一起,把中南医院的骨科发展得飞起,俨然是鄂省骨科下一任学科带头人的架势……
刘煌龙有些舍不得地看了陆成一眼,摘下手套后走向洗手台洗手,说:“这种集训班,主要是为了涨见识,给你们积累一条比较系统的成长路径,让你们大概知道一种技术的上限在哪里。”
“重点在于长久发展,并不是这一两个小时的具体带教了,你们也都有教学视频,回去之后反复观看,应该也会有收获。”
刘煌龙是老师,所以还是为自己的‘偏心’找着借口。
老师为什么喜欢成绩好的?
反馈好啊!
教什么就会了,那不是说明我的教学能力非常好么?
这么当老师,那多有成就感?
如果学生都像牛一样,一问三不知,教了都不会,老师才会怀疑人生。
只是吧,貌似和这小子的师徒情分,就到此为止了,早知道别跑中南医院好了。
“谢小妹,那位是谁?”刘煌龙低声和蔼地问谢苑安小妹。
谢苑安今年三十了,比刘煌龙只小了九岁,刘煌龙读研的时候,谢苑安就已经十五岁了,所以喊侄女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