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离婚后长期疏于管教,没有注意到青春期于佑怡的心理变化,这也是你的错误结果。
其三,于佑怡辍学彻底放飞自我,你没能把她拉回来,最终导致她感染hiv,这同样是你的错误结果。
其四,于佑怡感染hiv后,你没有做到陪伴,没有用父爱给予她新的希望,这依然是你的错误结果。
总之,于佑怡的一生都是错误,始作俑者就是你:父亲。
你根本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于佑怡的自杀你要负主要责任,你接受不了,居然莫名其妙把责任推给了毫无关系的戴宾,用别人的生命来发泄所有的恶念。
于大海,你再怎么做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于佑怡不是自杀,杀死她的人是你。”
夸张的审问术语,此刻是韩凌的策略,直击于大海最痛点。
先拿到口供。
只要拿到口供,后面就好办了,证据的固定会简单很多。
“不是我!是戴宾!是他杀了佑怡!”于大海疯狂捶打审讯椅,激荡的情绪让他失去了对疼痛的感知,“他杀了佑怡!我给佑怡报仇了!身为父亲,我必须给她报仇!”
他似乎已经分不清虚假和现实。
仅仅是写死了一个和于佑怡相似的人物,却引来了杀身之祸,戴宾也算是够倒霉了,你根本无法想象神经病能疯到什么程度,更无法理解神经病的脑回路。
从辩证的角度看,于大海能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说明对于佑怡的父爱确实很深,这一点无可否认。
但,如果真的是戴宾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了于佑怡的死也就罢了,为女报仇,大家也能理解一二,然而事实是……两人毫无关系,彼此不知对方存在。
此案动机真是够奇葩的,什么人都有。
见于大海因失控而认罪,季伯伟两人对视,感受到了犯罪心理学的杀伤力。
越是偏执的人,越是心理有问题的人,杀伤力越大,对于那些普通罪犯,效果反而会很弱。
为什么常年不破的连环杀人案会邀请犯罪心理学专家做顾问,这就是原因所在。
韩凌拿起烟盒,从里面抽出一根香烟,没有点。
再看于大海,有所冷静的他意识到自己刚才说了什么,缓缓低头闭上了双眼,再次抬头的时候,看韩凌的眼神中带上了奇异和漠然。
“你可真是……呵呵。”伴随苦涩的笑,于大海抬手,“这次能给我一根烟了吗?”
韩凌起身来到于大海面前,将香烟放进了对方口中,并为其点燃。
深深吸了一口后,于大海靠在审讯椅上,缓声道:“原来……我真是这么想的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