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平津已被日军侵吞而去,全面战争朝夕间已到了生死搏命的最后关头,莫非淞沪地区还要遵从那一纸中立协定,任由上海居民继续对着日本驻军龇牙露笑?
战争不是夫妻吵架,没有床头吵架床尾和的逻辑。
这一则说法再次切中了明泉的意愿所指,早在卢沟桥事发之前,由他亲自参与的淞沪作战方略,正是要将这伙猖獗的日本人彻底赶下黄浦江!
不知何种缘故,当自己说完这句话,竹石清余光警觉地发现右手边落座的任书楠脸上抽动了一下,似乎自己所说的有什幺细节使他有些不悦。
但明泉的赞赏很快脱口而出:「你说的不错,那如果让你从军事角度评议一番这次战役?」
「从军事角度来看...」竹石清整理一番语言,「首先日军在大的行动开展前,就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以及候补计划。」
「尽管在遭到日军的突袭后我军第一阶段稍显被动,但一旦动员起优势兵力,我军很快就能对日军中国驻屯军产生反压制,如果抓住战机,事实上有和日军就地对弈的条件,但奈何中央与地方互相猜忌,临场指挥犹豫不决,情报系统完全失灵...」
「在防守北平城区时,我们遭遇了日军驻朝鲜20师团的袭击,直到那时,二十九军才意识到日军调集了接近三万余日军增援平津战场,我猜测这个调度令恐怕在开战之初就在日军的准备之中。」
明泉微微颔首,解释道:「这则情报我们南京倒是有所截获,也曾发电给宋军长让其多加小心,只是中央军还是未能及时赶到。」
「从战术层面上,日军的单兵素质的确令人吃惊。」竹石清发自心底地感慨道,「他们几乎每一个士兵都能独立绘制军事简图,在发起冲锋的时候通常为三人一组,每四个组冲锋的翼后角会布置机枪火力点,整体上呈现为波浪式滚筒冲锋,火力交叉和弹网布置异常娴熟。」
「在单兵装备上,我曾翻看过普通日军背后的背囊,除了正常的换洗衣物,还有行军雨披、野战帐篷、备用军靴、饭盒、水壶、杂物包,某些编制左肩还会挂着一把工兵铲。而我军的战士,甚至连子弹袋都是破了布的。」
所讲述的这些,都源于竹石清和日军十余次战斗下的近距离观察,诸多细节被竹石清一一记入心中,虽然他尚不知晓鬼子所使用的装备具体型号,但这一应俱全的功能,足以说明早期日军和我军之间的巨大差距。
千言万语一句话,这仗输的可惜,但也不冤。
明泉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有些狡黠地环视一周,又将身后敞开的开窗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