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真切地感觉到,诺兰的眼神中有一丝黯然和无奈。
奥斯卡,真是讽刺。
本以为几年的时光已经改变了一切,但到了最后,这场盛典的结局,却跟五年前如出一辙。
来之前,是兴致勃勃,信心满满,仿佛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们。他们披风戴甲地步入殿堂,风从虎,云从龙,意气风发、不可一世,仿佛走上红毯那一刻,就是“我来,我见,我征服”。
结果呢?
得到的,不过是些边角零碎。
华纳这次据陈诺所知,是真的砸下了重金,各种试映会、评审团引导、影评媒体公关、线下专访——
哈维·韦恩斯坦能做的,他们做了。其他电影公司能做的,他们也做了。
但负责伍迪·艾伦公关的索尼呢?听上去几乎什么都没做。甚至在整个颁奖季,伍迪·艾伦都鲜有露面,几乎零宣传。
而最终,奖项却落入了他的手中。
有时候想想,奥斯卡上拿奖这东西,还真他妈够玄学的。什么承诺,什么看片会上的好评,什么采访上的偏好,全都特么做不得数。
难不成,他今晚的运气,还真的是这么被伍迪·艾伦抽走了?
重生之后的陈诺,本来就说不上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者。
这会儿,他真开始有些半信半疑起来。
其实这个时候,跟陈诺一样感到迷惑不解的,还有老谋深算的哈维·韦恩斯坦。
“ ,我还很年轻……时光如梭后,我现在仿佛也跟电影一样,只是穿越到了未来的时间……”
舞台上,伍迪·艾伦像个诗人一样,激动万分地述说着他时隔三十多年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的心情。而坐在第一排的哈维,目光则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身边的法国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身上——那张原本应该意气风发的脸,此刻阴沉得像是一块发黑的铁板。
哈维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他的设想里,今年奥斯卡的理想剧本是由他一手策划、亲手导演的:凭借《艺术家》和《铁娘子》这两部电影,韦恩斯坦影业将在当晚横扫“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影片”这四个最重磅的大奖——以绝对碾压的姿态,让所有人再次认识到:
想要拿奥斯卡?想让你的名字前缀上那枚沉甸甸的小金人?想让你们电影的dvd在全世界火爆畅销?那么你只有一个选择:跟哈维·韦恩斯坦合作。
结果,男主角和女主角固然如愿以偿,但最佳导演这一项,却出乎意料地旁落他人,拱手让给了那个谁都没太当回事的伍迪·艾伦。
不过,哈维毕竟是奥斯卡奖场的老玩家,在最初的意外与失落过后,很快就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
毕竟他很清楚,虽然他靠着多年深耕的老关系,在奥斯卡学院几千名会员中经营起了一张复杂的人脉网络,拥有不少说得上话的“票仓”,能争取到的承诺,也许比其他电影公司更真实、更靠谱一些——但这也仅仅是 。
更重要的是,这一届的颁奖季还被一个变量打乱了。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这个家伙意外地亲自砸钱砸资源进来,为自己主演的《胡佛》疯狂拉票,逼得哈维不得不分出更多的精力和预算去应对,在男主角这个奖项上投入巨大,结果就是——在导演奖上不得不略作取舍。
也许正是这“一点点”资源的倾斜,才让伍迪·艾伦轻轻巧巧地捡了这个便宜。
但,最佳影片不同。
在这个奖项上,哈维不敢有任何一丝疏漏。
他倾尽了所有资源,组织试映、走访学院会员、发动媒体宣传、策动奖季公关,《艺术家》的每一步推广都执行得几近完美,再加上这部默片本身超高的艺术水准和复古情怀加成——哈维的内心很清楚,他的目标只有一个:
势在必得。
从商业角度来看,如果说“最佳女主角”对于一部电影的票房或dvd销量的拉动是30%的提升,那么“最佳男主角”是50%,而“最佳导演”或许能贡献30%-50%之间的加成……
但——
“最佳影片”的价值,至少是在100%。
论及后期的商业回报,还是对整个电影品牌的加持,毫无疑问的,最佳影片才是奥斯卡真正的皇冠。
这才是韦恩斯坦影业今晚,真正志在必得的一战。
……
……
“还有最后一个。”比利·克里斯托微笑道,“接下来我们欢迎最佳电影的颁奖嘉宾。他从 ,这一辈子都在讲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男人。”
“汤姆克鲁斯。”
在比尔的介绍下,今晚的最后一个颁奖嘉宾,阿汤哥迈着轻松愉快的步伐,从后台走了过来。
还算风华正茂的阿汤哥,颜值依旧不减当年。走到台前,酷劲儿十足的说道:“今晚,是一场赞颂电影的盛会。在大银幕前看一场电影,和几百个人一起分享乐趣。我们喜爱电影的原因实在有太多太多。”
“这里就有九个。”
《后人》《帮助》《雨果》《盗梦空间》《战马》《特别响,非常近》《艺术家》《生命之树》《午夜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