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第一题——‘有朋自远方来’之‘朋’,与‘燕朋逆其师’之‘朋’,是否均指‘友’?
答案为否。因为‘朋’的象形是两鸟并列,本义为‘同类相聚’,而非‘友’。
‘有朋自远方来’的‘朋’是‘认同道义的善友’,‘燕朋’的‘朋’是‘聚在一起无意义游乐的人’。
考生若不知‘朋’的象形渊源,容易误认两‘朋’均为‘友’。就算通过审题,能蒙个‘否’出来,给不出正确的理由,一样不得分。
这还算好的呢,只要掌握一个较生僻的知识点,就能正确作答。后头还有更恐怖的,比如最后一道——
《中庸》‘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问:朱注‘诚明一也’与程子‘诚明异’是否矛盾?
答案自然是不矛盾,谁敢说程朱理学的两位门面人物互相矛盾?
但如果没读过《中庸或问》中的‘诚明虽二,然诚者明之体,明者诚之用’,就不会明白程子侧重本体与工夫的差异,朱子则强调‘体用一源’,双方只是侧重点不同。
所以正确的答案是——
程子‘辨异’,欲使常人知教之必要。因为我非圣人,所以需从‘明’入手。
朱子‘求同’,乃令学者知学之可至。虽从‘明’入,终可至‘诚’,与圣人同。
二者共同完成对‘性教一贯’之阐发,互为支撑,所以并不矛盾。
回答这么一道问答题,几乎是做了一篇小八股。甚至还他么超纲了,坑爹呢这简直是!
而且因为两场考试合二为一,你如果在帖经墨义上耗时太多,注定会导致最后的压轴大戏——制艺的时间就不够了。
仓促间,势必辞理全崩。
总之,怎么不做人怎么来……
就连苏录也用了足足半个时辰,才做完了二十道帖经、十道墨义。又用了一刻时间,将答案工整誊抄到答题卷上,这才转向最后一道大题——
‘子哙不得与人燕。’
苏录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一拿到卷子,就先看下最后一题。也不用刻意思考,在回答前面的题目时,大脑就会在后台预先调集相关的信息,甚至进行简单的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