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引申拔高’,字从名的本义出发,引申为更高的意涵。比如陆游,字务观。所谓‘务外游,不知务内观’,这是在提醒他,既要察外物之变,更要重内省之修。”
说着张先生看一眼苏录道:“还有你那位老祖宗东坡先生,名‘轼’,意为马车前供人手扶的横木。字‘子瞻’,由‘轼’的功能乃让人扶着远望,引申出了高瞻远瞩的寓意。”
“所谓敬天法祖,我便也用同样的方式,给你起了这个字——‘录’者记也,然而记的目地不只是为了存之,更是为了‘弘之’!”张先生这才摇头晃脑地为苏录释字道:
“你现在在求学阶段,正是录而记之的时候,我愿你将来学有所成,不要将学问束之高阁,此后只为稻粱谋。而是能将所学发扬光大,哪怕做不到‘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要‘为生民立命’,弘人间正道!”
“是,弟子弘之谨记先生教诲!”苏录深深作揖,恭声受教。
“好好,弘之,往后苏录苏弘之,就是你的名字了!”张先生一脸‘还不快夸夸我’的小表情,问苏录道:“你可满意?”
“满意,当然满意。”苏录忙点头不迭,却又忍不住小声问道:“不过这个字不犯忌讳吗?”
“啥忌讳?”张先生不解道。
“当今的年号啊。”苏录轻声道:“弘治,弘之,是不是有点那个了……”
“哈哈哈,你小子细过头了吧?”张先生大笑道:“年号不就是用来叫的吗,又不是帝讳,为什么要避?再说就是帝讳,本朝也只是在书写时略作讲究而已。比如你要拜的那位经师,山长的三哥,你猜猜他叫什么?”
提示已经很明确了,苏录便寻思道:“肯定是两个字,王字旁,又跟帝讳有关……莫非是个璋字?”
“没错,弘之果然聪明!”张先生大笑道:“他叫朱璋,不一样考了秀才拔了贡?也没见谁把他拖出去砍了!”
苏录讪讪一笑道:“弟子不是没学过避讳吗。”
“放心吧,本朝的避讳十分宽松,公讳字少之又少。你只需要记住两条原则就没问题,一是历代皇上御名的第二个字要避,且‘二名不偏讳’,即御名两字不连用时,无需避讳。”
“所以‘元璋’在一起时,璋要缺笔,单用元或璋都不需要避讳。”张先生顺手又教给他一个考试的知识点。
苏录恍然道:“怪不得敢叫朱璋,那我这‘弘之’就更没事了。”
“当然了,为师还能坑你不成?!”张先生大笑道:“放心吧,三杨之一的杨溥字弘济,三元状元商辂字弘载;成化朝最后一位状元叫费宏,南京有位佥都御史叫王弘!等人家大人物改名,你再改字也不迟。”
“是。”苏录这才彻底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