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教授太清楚陈默的目的了。
这个列兵学员,进到陆院使劲的表现自己,无非就是两个目的。
其一,想一脚踏入时代,主动陷身大势,想推动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变。
其二,展现天赋,进入高层视野,铺垫人脉,为未来军旅生涯打基础。
这些,曹红义心里都清楚。
并且,他承认面前的年轻人很有能力,也很有胆魄,但提议不行就是不行。
投入太大,最终很可能弄巧成拙。
会议室内的人,听到这里,都知道建立士官学院的计划,要彻底搁浅了。
很多好的规划并非适合当下,这个新学员的理念很超前,但不适合眼下的陆院。
其实谈话到这种程度,若是换成别人,肯定就无计可施,老老实实回去上课得了。
但陈默不是。
他没那么轻易的认输。
,因为紧接着就是信息化部队的组建,这才是大头啊。
“首长,请问您平时去图书馆嘛?”陈默冷不丁的突然开口。
“不常去。”
曹红义微微摇头,道:“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若是想告诉我通过阅读和学习,又跟士官学院攀上关系,我可不信。”
老曹作为战役学教授,他并不认为眼前的年轻人,还能折腾出什么动静。
陈默可不管他信不信,只是自顾自的说道:“首长,您如果常去图书馆,应该会发现在公共区第五排第三层有本《中南半岛战争解析》。”
“在第三十六页第二段中,记录了老美的 。”
“首长,您一直说实验,实验成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成功之后,难道信息化就停滞到一个营或者一个团规模,不再往下进行嘛?”
“其实培养人才的初衷,根本就不是为了实验部队而准备,真正是为了成功之后而筹备。”
“您说培养谁,这很简单,目前不是有几个装甲单位正在整理演习数据嘛?整理好之后就让这几个单位自觉申请,接受培训。”
“至于说培训之后,实验怎么搞,武器怎么搞,这些并不冲突,他们来自各个装甲单位,信息化改变的只是作战思维,又不是改变整个作战规模。”
“我们完全可以在培训结束后,由一部分学员回到原单位接手武器设备,跟别的单位来一场实打实的对抗,无论输赢,这数据不就来了嘛?”
“输,基层一线战士,有很多同志可以帮我们查找原因,纠正错误,赢,并且赢的很容易,战斗力明显提升,这不就是改变作战思维后所想要的成果嘛?”
“只要实验成功,培养的这一批人,可以随时投入到更大规模的部队当中,他们就是未来单位的中流砥柱。”
“连老美大名鼎鼎,且技术含量较高的 。”
“首长,裁军确实是大势,我们没办法去评价什么,但是基层还有很多好同志,就在等一个机会。”
“我们为啥不把这个机会给他们呢?”
陈默的再次反问。
也预示着他又一次反客为主。
从提起建立士官学院这个噱头开始,陈默就知道过程很困难,因为凭借陆院的体量,难以支撑。
毕竟一所学院的建立,不是几个老教授就能拍板,但搞一个培训基地。
陈默知道,学院绝对有这个权利。
“首长,您肯定懂兵的前程,更懂薪火传承,只要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次的实验就一定能成。”
再次被问住的曹红义眉头紧锁,他不得不承认,此刻,自己被眼前这位年轻人所说的话语打动了。
确实。
他们一直都考虑实验的问题,却不曾想过,实验成功之后的事。
这倒不是说陆院的领导目光这么短浅,而是一个蓝军营的实验,从 ,共实验四次,最终都是不了了之。
加上实验成功后的问题,根本不归学院管,这是上头的人该操心的事。
所以,曹红义没想那么长远。
这次争辩,算不上什么舌战群儒,但其中的艰难程度,并不低。
陈默立正站着不再言语,他再等最后的结果。
校长袁山松看到争论结束,他咧嘴笑了笑,目光扫过会议室所有人,最终看向张津南。
毕竟,上面将信息化实验的任务交给陆院,而学院又将这个事情,全权交到张津南手中的。
这时候,需要他起身表态。
要不咋说人家是副院长呢,注意到校长目光投过来,他就知道老袁这边没有阻力了。
张津南急忙挺身坐直,抬手敲了敲会议桌,沉声道:“好了,陈默同志已经阐述了他个人的想法以及观点。”
“现在就建立士官学院一说,哪位同志还有意见或者有不同建议的,可以提一提。”
“哼,你少在那偷换概念。”曹红义收拾桌上的教案,起身道:“搭建基地我认可,筹备学院想都别想。”
“我们有什么资质去建立士官学院?这事以后不用再问我,问也是这个态度。”
说完,曹教授抱起教案转身离开会议室,他几十岁的人了,早就过了退休的年龄,根本不在乎其他。
一心只为陆院,也就是当年的抗大第二分校,他二十多岁就在这所学院,几经变迁都没离开,那种感情不是别人能理解的。
最大的反对者离开,会议室剩下的一些老头,基本没啥意见了。
在袁校长宣布散会后,一个个什么话都没说,全都拿着教案离开。
眨眼的功夫,诺大的会议室,就只剩下张津南和陈默两人。
望着面前站了差不多一个小时,军姿依旧挺拔的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