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几位老者闻言,同样露出思索神色。
又一位专攻偏微分方程的中年教授起身:「江同学,你论文中构建的『能量泛函』,其梯度下降流所对应的拟线性方程,其解的存在性、唯一性及正则性,你文中并未详细论证。此处是否存在漏洞?」
江辰略一沉吟,答道:「该泛函构造时已隐含强制条件与凸性,梯度流对应的发展方程,本质上可视为一类带约束的梯度系统,可利用Minty-Browder型单调算子理论证明解的存在唯一性。至于正则性,叠代序列本身的光滑性要求不高,只需弱解存在,其渐近行为由泛函的整体形态控制,而非解的局部正则性。」
提问者所有所思:「单调算子……原来如此。受教了。」
接着,又有人对框架的普适性提出疑问,质疑其是否仅为证明冰雹猜想而生的特殊技巧。
江辰回应道:「此框架核心在于以群作用视角看待叠代过程中状态空间的对称性与不变性,以能量函数刻画系统趋于稳定的势。其思想可延伸至其他具有类似叠代或演化结构的组合、数论乃至随机过程问题。非为特例而生,乃为一类问题而立。」
他的回答,每每直指问题核心,逻辑链条清晰严谨,更带着一种高屋建瓴的视角,仿佛他并非在被动答辩,而是在从容不迫地阐述一个已然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
会场内的气氛,悄然变化。
最初的质疑和审视,逐渐被专注、惊叹和深深的思索所取代。
窃窃私语声的内容,也从「可能吗?」变成了「原来可以这样!」、「妙啊!」。
就连陈景玄等大佬,看向江辰的眼神,也开始从质疑变成了欣赏。
秦阳明脸上紧张的表情早已淡去,逐渐化为压抑不住的兴奋与自豪。
就在他准备进行会议总结时,一个略显尖锐的声音突然响起。
起身的是南港大学的赵秉钧教授,以性格固执、钻研哥德巴赫猜想多年无果而闻名。
他目光灼灼地盯着江辰:「江辰同学!你的回答天衣无缝,逻辑严谨,甚至……甚至完美得不像话!」
「但这恰恰是我最怀疑的地方!数学研究是探索,是挣扎,是在迷雾中摸索!即便天才如高斯、欧拉,其手稿亦充满尝试与修正!而你,一个十四岁的少年,面对我等追问,对答如流,思维之流畅,框架之完备,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答案!这不合常理!」
他声音提高,几乎响彻会场:「我严重怀疑,你所展示的,并非你独立的思考过程!在你身后,是否存在着一个,甚至一个团队的顶尖数学家,早已为你准备好了所有答案,包括应对今日质询的脚本?!否则,如何解释你这超越年龄、超越经验的『完美』?!」
这番指控,已近乎人身攻击,质疑学术诚信的根本!
会场瞬间鸦雀无声。
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
秦阳明的心猛地沉到谷底,李垣急得差点要站起来打断。
赵秉钧却不依不饶,上前一步道:「除非!除非你能现场证明,你这套『完美』框架并非纸上谈兵!用它,就在这里,现在,解决一个真正悬而未决的难题,而非仅仅复述你那篇论文里的内容!你若能当场做到,我赵秉钧立刻道歉,心服口服!否则,我绝难信服!」
这近乎无理取闹的要求引发了一片哗然。
现场解决一个未决难题?